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灵峰见山阁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兵火相寻音问绝,
登高寓目空伤神。
金华山且望不见,
况乃欲见山下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战争后听不到音信的悲痛心情。他登高远望却感到无比的伤感,连金华山都无法看见,更何况山下的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兵火:指战争、战火。
- 音问:音信,消息。
- 登高:登上高处,指登山。
- 寓目:远望,注视。
- 伤神:心中忧伤,感到痛苦。
典故解析:
- 金华山:金华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是著名的名山,象征着高远和美好。
-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兵火”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暗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仲明,号云亭,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战乱时期,反映了作者在动荡年代的内心感受。他在高处远望,既有对自然的感慨,也有对人事的无奈,表达了对故人和旧识的思念。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忧伤和思念。首句“兵火相寻音问绝”,直接点出战争带来的孤寂与无奈,音信全无使人心如死灰,产生一种强烈的悲痛感。接着“登高寓目空伤神”,表现出登高所带来的不只是视野的开阔,更是内心的沉重。作者站在高处,目光所及却是空旷的伤感,显示出他内心的失落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金华山且望不见”,金华山作为名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但此时却无法看见,暗示了作者的无奈和绝望。“况乃欲见山下人”,不仅是希望能见到山下的亲友,更是对人情冷暖的感慨,表露出对失去联系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层递进,展现出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刻体察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兵火相寻音问绝:战火连绵,音信全无,表现出对战争的痛苦经历。
- 登高寓目空伤神:登高望远,心中却空荡荡,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 金华山且望不见:连金华山也无法看见,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与失落。
- 况乃欲见山下人:更何况想要见到山下的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兵火”与“金华山”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象征:金华山象征着希望与美好,但此时却成为无法触及的幻影。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无奈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人情冷暖的敏感与思念,反映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火:战争的象征,代表破坏与悲剧。
- 高处:象征着远见与思考,也折射出心灵的孤独。
- 金华山:象征美好与希望,但在此刻却显得遥不可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兵火”指的是什么?
- A. 和平的日子
- B. 战争
- C. 自然灾害
-
诗人登高寓目的目的是?
- A. 观察自然
- B. 寻找音信
- C. 感受伤心
-
金华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希望与美好
- C. 战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郑刚中的《题灵峰见山阁》与杜甫的《登高》均描绘了登高时的情感,但郑的诗更侧重于对人事的思念,而杜甫的《登高》则表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