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秋思十首 其十》

时间: 2025-01-26 00:13:46

老松成偃盖,瘦竹抱虚心。

清风度其中,瑟瑟韶濩音。

听之遂熟寐,飘然归故林。

三洞既微款,赤松亦幽寻。

高楼访沈约,四窗桐叶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松成偃盖,瘦竹抱虚心。
清风度其中,瑟瑟韶濩音。
听之遂熟寐,飘然归故林。
三洞既微款,赤松亦幽寻。
高楼访沈约,四窗桐叶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老松树像盖子一样横卧,瘦竹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清幽。清风徐来,带来了细微的韶音,让人听得心醉,随着声音沉沉入睡,仿佛回到了故乡的林间。三洞的景致虽然微小,却也温婉动人,赤松树也在幽静中等待游客的到来。我在高楼上探访沈约的遗迹,四窗之间,桐树的叶子在阴影中轻轻摇曳。

注释:

  • 老松:古老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
  • 偃盖:横卧成盖,形容松树的姿态。
  • 瘦竹:形态瘦弱的竹子,代表清冷与孤独。
  • 清风:指清新的微风,带来宁静的气息。
  • 韶濩音:韶乐的音色,指美妙的音乐声。
  • 熟寐:熟睡,沉沉入睡的状态。
  • 故林:故乡的森林,表达对故土的思恋。
  • 三洞:可能指山洞或幽静之地,象征隐逸的生活。
  • 赤松:红色的松树,常见于山林中。
  • 沈约:南朝著名诗人,代表着文人雅士的风范。
  • 桐叶阴:指桐树的叶子形成的阴影,带有凉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生卒年不详),字子良,号澄斋,宋代诗人,擅长诗文,常以清新、自然为风格特点。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时值思乡之际,郑刚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开头两句“老松成偃盖,瘦竹抱虚心”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清幽,松树和竹子象征着长久的生命与清雅的心境。接下来的“清风度其中,瑟瑟韶濩音”则把自然的声音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紧密结合,清风带来的音响如同轻柔的音乐,使人沉醉。诗人借此表达了自我心灵的归属感,仿佛在这柔和的环境中找到了归宿。

后面的“听之遂熟寐,飘然归故林”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沉沉入睡的状态中,仿佛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故乡林间,体现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最后两句提到的“高楼访沈约,四窗桐叶阴”,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整首诗感情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欣赏,也有对故乡的深情,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松成偃盖:老松树横卧,像一把大伞。
  2. 瘦竹抱虚心:瘦竹子环抱着空灵的心灵。
  3. 清风度其中:清风轻轻拂过。
  4. 瑟瑟韶濩音:传来细微的音乐声。
  5. 听之遂熟寐:听着声音就沉沉入睡。
  6. 飘然归故林:仿佛回到了故乡的森林。
  7. 三洞既微款:三洞虽小却充满魅力。
  8. 赤松亦幽寻:赤松树也在幽静中等待。
  9. 高楼访沈约:在高楼上探寻沈约的踪迹。
  10. 四窗桐叶阴:四窗间桐树叶的阴影摇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松比作盖子,形象生动。
  • 拟人:描绘竹子“抱虚心”,赋予竹子情感。
  • 对仗:如“老松”与“瘦竹”,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
  • 竹子:象征清雅与高洁。
  • 清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 音乐:象征内心的安宁与归属感。
  • 故乡:象征记忆与情感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松成偃盖”中,“偃”字的意思是: A. 直立
    B. 横卧
    C. 生长
    D. 枯萎

  2. 诗中提到的“沈约”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南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相似,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前者通过自然描写营造宁静氛围,后者则通过月光激起思乡情感,二者各具风格,体现了不同的诗人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