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竹》

时间: 2025-01-10 13:58:50

劳生分素定,大患天所辱。

时于尘埃中,许我对修竹。

此君风味高,瘦骨不生肉。

烟梢堕新箨,当面变苍玉。

风邀嘉月过,众叶乱相触。

寒光下照之,到地影犹绿。

谁能相从饮,莫听人间曲。

细响侑孤斟,洗却一生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对竹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劳生分素定,大患天所辱。
时于尘埃中,许我对修竹。
此君风味高,瘦骨不生肉。
烟梢堕新箨,当面变苍玉。
风邀嘉月过,众叶乱相触。
寒光下照之,到地影犹绿。
谁能相从饮,莫听人间曲。
细响侑孤斟,洗却一生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尘世的困扰与烦恼中,渴望与竹子为伴的心情。生活的劳碌让人感到无奈,而大灾难又使人受到羞辱。在这充满尘埃的世间,希望能够与修竹相对。竹子风味高雅,虽然身材瘦弱,却显得清高。竹尖上的新笋掉落下来,像变成了苍玉。在风中和明月的邀请下,竹叶相互碰撞,发出声音。在寒光的照射下,竹影依然显得绿色。谁能陪我一起饮酒,别听那些人间的曲调。细微的声音伴随着孤独的斟酒,让我洗净这一生的尘俗。

注释:

  • 素定:指的是生命的定数或命运。
  • 大患:指重大灾难或困扰。
  • 尘埃:比喻世间的纷扰与烦恼。
  • 修竹:形容竹子修长、雅致。
  • 苍玉:比喻竹子的新笋颜色如同苍色的玉石。
  • 寒光:指清冷的月光或光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子华,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高雅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表达个人情感,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对竹》创作于郑刚中心境浮躁之时,颇受世事困扰,他借竹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诗人希望通过与竹子的对话,寻求心灵的宁静。

诗歌鉴赏:

《对竹》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之美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内心的渴望。首句“劳生分素定”,点明了人生的无奈与命运的安排,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沉重的生活负担。接着,诗人转向竹子,认为在尘世的纷扰中,竹子是理想的陪伴者,它的高洁与清雅让人心生向往。

诗中提到“烟梢堕新箨”,生动地描绘了竹子新笋的娇嫩,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生机。而“寒光下照之,到地影犹绿”,则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了竹子的持久与生生不息。最后两句“谁能相从饮,莫听人间曲”,诗人以孤独的饮酒自嘲,表达了对世俗的无奈与拒绝,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整首诗以竹子为媒介,流露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世纷扰的反思,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风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劳生分素定:生活的劳累与命运的安排,表明对人生的沉重感。
  2. 大患天所辱:指生活中的重大困扰与屈辱,反映出诗人的无奈与悲观情绪。
  3. 时于尘埃中,许我对修竹:在尘世的纷扰中,渴望与竹子为伴,寻求心灵的平静。
  4. 此君风味高,瘦骨不生肉:竹子清雅高洁,尽管身材瘦弱,却显得非凡。
  5. 烟梢堕新箨:描绘竹尖新笋的娇嫩,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6. 当面变苍玉:新笋如同苍玉,进一步强调竹子的高雅。
  7. 风邀嘉月过,众叶乱相触:在风与月的交织中,竹叶互相碰撞,形成优雅的自然乐章。
  8. 寒光下照之,到地影犹绿:寒光映照下的竹影仍显得绿意盎然,表现竹子的生命力。
  9. 谁能相从饮,莫听人间曲:渴望一同饮酒的伙伴,拒绝世俗的音乐,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10. 细响侑孤斟,洗却一生俗:细微的声音伴着孤独的饮酒,净化内心的世俗杂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高洁的象征,突显其特质。
  • 拟人:风与月的邀请,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各句结构工整,展现出优美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竹子,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反思。诗人希望在竹子的陪伴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高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坚韧、高洁的品格。
  • 寒光:代表清冷的内心状态,暗示孤独。
  • 新箨:象征生命的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对竹》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郑刚中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修竹”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坚韧与高洁
    C) 权力

  3. “莫听人间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对世俗的无奈
    B) 对音乐的热爱
    C) 对生活的享受

答案:

  1. B) 郑刚中
  2. B) 坚韧与高洁
  3. A) 对世俗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郑板桥):同样以竹子为题材,表现竹子的坚韧与气节。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描绘孤独的心境,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古诗词选读》
  3.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