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时间: 2024-09-19 21:59:24

乱寻花木傍山栽,虽有此门未必开。

过眼利名休挽我,年来心地已如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寻花木傍山栽,虽有此门未必开。
过眼利名休挽我,年来心地已如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山边寻求花木的场景,虽然有一个门在这里,但未必能够打开。对于那些瞬间的名利,不要再来拉拽我,因为这些年来,我的心境早已如同灰烬一般。

注释:

  • 乱寻:杂乱地寻找。
  • 花木:花草树木。
  • 傍山栽:在山边种植。
  • 此门:指诗中所提到的门,象征着一种机会或希望。
  • 未必开:不一定能够成功。
  • 过眼利名:短暂的名声和利益。
  • 休挽我:不要再来拉扯我。
  • 心地已如灰:心境已经冷淡,毫无生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子真,号元白,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个人对名利的深思,反映了作者在求索过程中对浮华与名利的冷淡态度。可能是在经历了世俗的喧嚣后,作者对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渴求。

诗歌鉴赏:

这首《偶成》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以“乱寻花木傍山栽”勾画了一个寻花问柳的宁静场景,似乎在追求一种美好与生机。然而,接下来的“虽有此门未必开”则暗示着一种无奈与失落,似乎在说即使有机会出现,实际的情况却并不如人所愿。

“过眼利名休挽我”一句,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浮华名利的淡漠态度。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一种对短暂利益的反感,认为这些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无法真正触动内心。而最后一句“年来心地已如灰”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经过多年追求后的无奈与失落,心中已无生气,只有冷冷的灰烬。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外在世界的繁华与内心世界的空虚之间的矛盾。郑刚中在这首小诗中,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感怀,更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寻花木傍山栽:描绘在山边随意寻找花草树木的场景,表现出一种闲适与自然。
  2. 虽有此门未必开:暗示即使有望进入的机会,实际却未必能够实现,反映一种失落感。
  3. 过眼利名休挽我:强调对瞬息万变的名利的无所谓,拒绝他人对自己追求名利的引导。
  4. 年来心地已如灰:经过时间的洗礼,内心的热情逐渐消散,留下冷漠与失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外在美景与内心空虚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比喻:将心境比作“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内心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名利的冷漠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中情感深邃,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立思考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木: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代表机会或追求的目标。
  • :象征内心的冷淡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乱寻花木傍山栽”中“乱寻”的意思是?
    A. 有序寻找
    B. 杂乱寻找
    C. 随意寻找

  2. “过眼利名”中的“利名”指的是什么?
    A. 知识
    B. 名声与利益
    C. 友情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积极向上
    B. 失落与冷淡
    C. 欢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将此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二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郑刚中的作品更强调内心的感受与对名利的看淡,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恬淡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郑刚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