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季平题李南画石之傍日叠石为山已是一重公》
时间: 2025-01-08 21:51: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季平题李南画石之傍日叠石为山已是一重公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笔画与石叠,二者均是假。
惟彼此间山,如叠亦如画。
要当论夫空,万物同一马。
随缘判此公案时,不知笔作麽生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通过笔画与石头的叠加来探讨“假”与“真”的关系。笔和石头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山既像是叠加而成,又似乎是画中之物。在探讨空灵之时,所有事物都是一样的。随缘去判断这个公案时,不知笔是如何生出的。
注释
- 假:指虚假、不真实。
- 彼此间山:指山的形态。
- 叠亦如画:山的样子像是叠加起来的,同时也如同一幅画。
- 论夫空:讨论空灵的道理。
- 同一马:万物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 随缘判此公案:随缘去判断这个问题或案例。
- 笔作麽生下:笔是如何产生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子完,号浑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风清新和哲理性著称,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郑刚中观赏李南的画作时,借景抒情,探讨艺术的真实与虚幻。反映了宋代士人对艺术与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笔画与石叠”来引入对真实与虚假、艺术与自然的思考。开头两句将笔与石对比,表明二者均为表象,暗示艺术的表面是可以模仿自然,但却无法完全捕捉其真实。这种对比引出了后面关于“山”的讨论,山似乎是叠加而成,既真实又是画中物。诗人在此指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
接下来的“要当论夫空”则转向哲学思考,探讨万物的本质是否相同,暗示一种超越表象的空灵态度。最后一句“随缘判此公案时,不知笔作麽生下”表达了对艺术创作本质的困惑,似乎在质疑艺术创作的源头与意义。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郑刚中对美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哲学思考的深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笔画与石叠,二者均是假:笔(画)和石头都是表象,不能代表真实的存在。
- 惟彼此间山,如叠亦如画:山的存在既是实际的,也是艺术的表现,二者有融合之处。
- 要当论夫空,万物同一马:在讨论空的层面上,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 随缘判此公案时,不知笔作麽生下:在随缘判断这个问题时,无法理解艺术创作的真实来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笔与石进行对比,暗示表象与真实的关系。
- 拟人:将山的状态赋予画的特性,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作者对空灵哲学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然的艺术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笔:象征艺术创作的工具。
- 石:自然的真实存在。
- 山:既是自然形态,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 空:哲学的概念,象征超越与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笔画与石叠”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笔画比石头更真实
B. 笔画和石头都是表象
C. 石头是虚构的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万物同一马”表达了什么思想?
A. 所有事物都不相同
B. 所有事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C. 只有马是特殊的
答案:B -
诗的主要主题是?
A. 自然的描绘
B.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C. 对于生活的感叹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探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 《庐山谣》 by 李白:表现自然的壮丽与感悟。
诗词对比
- 郑刚中的作品与王维的《鹿柴》对比,前者更注重哲理思考,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哲学与艺术的对话》
以上是对郑刚中《石季平题李南画石之傍日叠石为山已是一重公》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