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书院中寄季平》
时间: 2025-01-10 23:03: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投幽僻避尘坌,更向檐头著小门。
满案韦编供白书,一炉柏子对黄昏。
后生秀爽惭无补,旧学荒凉喜再温。
此外清愁是何许,杜诗韩笔少人伦。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投身于幽静偏僻的地方,避开了尘世的喧嚣,
更是在屋檐下打开了一扇小门。
满案子上都是用韦编装订的书籍供我阅读,
一炉柏子香烟袅袅,在黄昏时分对我轻轻飘来。
年轻人才华横溢,我感到惭愧无力帮助,
而旧日的学问已渐荒凉,今天重新温习让我感到欣喜。
除此之外,心中清愁又是什么呢?
杜甫的诗句和韩愈的笔法如今少有人能够理解。
注释:
- 幽僻:指幽静偏僻的地方,强调环境的清静。
- 尘坌:指喧嚣的世俗,含有避世的意味。
- 韦编:指用韦皮编制的书籍,古时书籍珍贵,象征读书的态度。
- 柏子:柏树的种子或果实,常被用作香料,代表静谧的氛围。
- 后生:年轻人,这里指有才华的后辈。
- 荒凉:指旧学的冷落与不被重视。
- 再温:指重新温习、学习。
- 杜诗韩笔:分别指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代表优秀的文学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感受,常常带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隐居的书院中,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沉思与对旧学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年轻人才华的羡慕和对当下文学冷清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幽静的环境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开篇以“已投幽僻避尘坌”引入,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向往一种清净的生活。接着用“满案韦编供白书”表达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着对学问的追求。诗中提到的“柏子”则为整个画面增添了香气,营造了一个静谧的学习氛围。
中间的“后生秀爽惭无补”则反映了诗人对年轻人的钦佩与自愧。尽管自己有着丰富的知识,却无力帮助这些后辈。最后两句“此外清愁是何许,杜诗韩笔少人伦”则是对当下文学的感慨,感到人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逐渐减少,内心的忧愁与思考得以升华。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文学、学习与时代的反思,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已投幽僻避尘坌”:表达诗人已经选择了幽静的环境,远离尘世的纷扰。
- “更向檐头著小门”:指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更愿意开一扇小门,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开放的心态。
- “满案韦编供白书”:形象地表现了书籍在诗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 “一炉柏子对黄昏”:描绘了黄昏时分,诗人与书籍相伴的情景,营造了平和的氛围。
- “后生秀爽惭无补”:表达诗人对后辈的敬仰和自责。
- “旧学荒凉喜再温”:感叹旧学被遗忘,而自己能重新温习则感到欣慰。
- “此外清愁是何许”:提出了对心中愁苦的思考。
- “杜诗韩笔少人伦”:借杜甫和韩愈的作品,反映出对当代文学的失落感。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如“幽僻”与“尘坌”,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环境的向往。
- 形象的意象,如“柏子香”,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反复的结构,如“清愁”,强调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主题思想:
- 诗歌围绕对学习、文学的热爱与对当下文化的忧虑,表现了诗人的反思与自省,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 幽僻: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 韦编:象征对知识的渴求与珍视。
- 柏子:象征清香的气息,烘托学习的氛围。
- 黄昏:象征时光流逝,带有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后生”指的是?
- A. 老年人
- B. 年轻人
- C. 学者
-
“满案韦编供白书”中“韦编”指的是什么?
- A. 一本书
- B. 用韦皮装订的书籍
- C. 书的封面
答案:
- B. 宋代
- B. 年轻人
- B. 用韦皮装订的书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韩愈《师说》
诗词对比:
- 郑刚中的《寺前书院中寄季平》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但郑的诗更多体现了对书籍与学习的重视,而王维则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词鉴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