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杂诗》

时间: 2025-01-25 23:08:02

种树皆连屋,移家总面山。

晚炊斜日里,残雪小桥湾。

寂寂岁云暮,劳劳人未闲。

山程与沙堠,不觉损朱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戈壁杂诗
作者: 宋伯鲁 〔清代〕

种树皆连屋,移家总面山。
晚炊斜日里,残雪小桥湾。
寂寂岁云暮,劳劳人未闲。
山程与沙堠,不觉损朱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生活在戈壁地区的情景。诗人种树时,树木都与屋子相连,搬家时总是面朝着山。傍晚煮饭时,夕阳斜照,残雪映衬在小桥的水湾上。岁月静静流逝,诗人感到无比寂寞,而忙碌的人们却始终没有闲暇。走在山路和沙地上,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容颜也受到了岁月的侵蚀。


注释:

  • 种树皆连屋:种的树木都与房屋相连,表示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
  • 移家总面山:搬家时总是面对山,说明地理位置的特点。
  • 晚炊斜日里:傍晚时分,太阳斜照,描绘温暖的夕阳。
  • 残雪小桥湾:残存的雪在小桥的水湾上,呈现出冬春交替的景象。
  • 寂寂岁云暮:岁月静静流逝,天色渐暗,表达一种孤寂感。
  • 劳劳人未闲:忙碌的人们却没有闲暇,反映出生活的辛劳。
  • 山程与沙堠:在山路和沙地上行走,描绘艰难的生活环境。
  • 不觉损朱颜:不知不觉中容颜已然衰老,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伯鲁,清代诗人,以其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观察和细腻的描写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环境的深刻体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反映了戈壁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观察到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戈壁杂诗》是宋伯鲁对戈壁地区生活的细腻描绘,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又流露出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思考。开篇“种树皆连屋,移家总面山”,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树木与房屋相连,仿佛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而“晚炊斜日里,残雪小桥湾”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又转向了对生活的反思。“寂寂岁云暮,劳劳人未闲”点明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尽管自然环境优美,但生活的繁忙与劳累使得人们难以享受这一切的美好。最后一句“山程与沙堠,不觉损朱颜”,则是感慨岁月的流逝,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容颜也随之衰老。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深刻揭示了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艰难之间的矛盾,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种树皆连屋: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树木的种植不仅是为了绿化,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2. 移家总面山:暗示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与环境的影响,迁居时仍要面对自然的威严。
  3. 晚炊斜日里:夕阳斜照,为农村的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宁静。
  4. 残雪小桥湾:描绘了春天来临时,残雪的美丽与小桥的静谧。
  5. 寂寂岁云暮:岁月静静流逝,夜幕降临,增添了一种孤独的氛围。
  6. 劳劳人未闲: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未能抵消人们的忙碌,生活的重担使人无暇顾及周遭。
  7. 山程与沙堠:艰难的环境令人疲惫,山路与沙地的行走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8. 不觉损朱颜:岁月无情,人在风雨中逐渐衰老,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该诗使用了比喻、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诗中“晚炊斜日里”运用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象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探讨了人在艰难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揭示了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与希望,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代表艰难与阻碍,同时也象征着高远与伟大。
  • 夕阳:象征温暖与宁静,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残雪:象征着过去和美好的回忆,暗示着季节的更替。
  • 小桥:象征着人们的生活与连接,兼具美感与实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些? A. 森林与河流
    B. 山与沙地
    C. 城市与乡村

  2. “不觉损朱颜”中“朱颜”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快乐
    B. 年轻的容颜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人表达了对哪种情感的思考? A. 喜悦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 杜甫《望岳》: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宋伯鲁的《戈壁杂诗》更强调了生活的艰辛与孤独,而王之涣则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人生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魅力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