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23:16

别路屏山天样远。

苦怨斑驩,不放人留恋。

波底题红流片片。

凭君量取愁深浅。

恨雨颦烟朝暮卷。

便到春回,憔悴羞重见。

何况梦中时鸟变。

东风已共游丝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其二
别路屏山天样远。苦怨斑驩,不放人留恋。
波底题红流片片。凭君量取愁深浅。
恨雨颦烟朝暮卷。便到春回,憔悴羞重见。
何况梦中时鸟变。东风已共游丝倦。

白话文翻译:

这条与山屏相隔的路,远得如同天边一般。
我满心苦恼,怨恨那斑驳的光影,不肯让我留恋。
水面上题写的红色字迹,犹如片片流云。
请你来量一量我内心的愁苦深浅。
怨恨那细雨和烟雾在朝夕间卷走了我的心情。
等到春天回归,我已憔悴得羞于重见你。
何况在梦中时,我的心情如鸟儿般变化无常。
东风已经让游丝变得无力而疲倦。

注释:

  • 斑驩:指光影斑驳,形容景色的复杂与变化。
  • 波底题红:指水面上流动的红色字迹,可能象征着思念的痕迹。
  • 愁深浅:形容内心忧愁的程度。
  • 恨雨颦烟:恨如细雨和烟雾般的忧愁,意在表达心情的复杂与难以捉摸。
  • 东风:春风的象征,通常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浙江绍兴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倡导变法自强,主张民主与科学,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他的诗词风格独特,情感丰富,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蝶恋花 其二》写于梁启超的流亡生涯中,正值辛亥革命前夕。他因政治原因离开祖国,心中充满对故土的思念与忧伤。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蝶恋花”为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开头以“别路屏山天样远”引入,瞬间给人一种距离的感觉,表明了诗人与故土之间的遥远与隔阂。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斑驳光影的怨恨,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象征着对过往的留恋和无奈。诗中“波底题红流片片”的意象,仿佛在诉说着思念的流淌与难以捉摸的情感。

随着诗句的发展,情感愈加浓烈,“凭君量取愁深浅”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在“恨雨颦烟朝暮卷”中,细雨和烟雾描绘了诗人生活中的忧愁,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最后,诗人以“东风已共游丝倦”收尾,表现了对生命疲惫的感慨,似乎在诉说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梁启超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路屏山天样远:表达了与故乡的距离感,屏山象征着阻隔。
  • 苦怨斑驩,不放人留恋:对光影斑驳的怨恨,反映了内心的矛盾情感。
  • 波底题红流片片:水面流动的红色字迹,象征着思念的痕迹在不断变化。
  • 凭君量取愁深浅:通过对方来衡量自己内心的忧愁,显得无奈而深情。
  • 恨雨颦烟朝暮卷:细雨与烟雾象征着忧愁,朝夕间的变化让人心烦。
  • 便到春回,憔悴羞重见:春天的回归与自身的憔悴形成对比,体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何况梦中时鸟变:梦中情境的变化,反映了内心的复杂与无常。
  • 东风已共游丝倦:春风带来的不仅是希望,还有内心的疲惫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水面流动的红字,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如东风)赋予人类情感,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对称,增强了朗朗上口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流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中,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屏山:象征着阻隔和距离。
  • 波底:代表着流动与变化。
  • 红流:象征着思念与情感的流淌。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别路屏山天样远”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思念
    • B. 快乐
    • C. 愤怒
  2. “凭君量取愁深浅”中“君”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自己
    • C. 爱人
  3.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夏天
    • B. 生机
    • C. 秋天

答案:

  1. A. 思念
  2. C. 爱人
  3. B. 生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怀念与思念,但更加细腻与柔情。
  • 苏轼《水调歌头》:侧重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与豪放之情,表现形式各异但内涵相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梁启超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