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时间: 2025-02-04 15:32:41

花落花开经已惯。

不道春来,又起閒愁怨。

擘绿吹红犹未半,朱楼早倚东风遍。

画角无端催梦断。

才近黄昏,闭了深深院。

莫遣柔思随絮乱,教人长忆红妆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花落花开经已惯。
不道春来,又起閒愁怨。
擘绿吹红犹未半,
朱楼早倚东风遍。
画角无端催梦断。
才近黄昏,闭了深深院。
莫遣柔思随絮乱,
教人长忆红妆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到来,诗人对春花的感慨与内心惆怅的交织。花开花落已经习惯了,不禁感叹春天来临,却又生出一丝闲愁与怨恨。春天的美丽还未完全展现,朱红的楼阁早已迎着东风而在。画角声响无缘无故地催断了梦境,天色刚近黄昏,深深的院子也已关闭。不要让柔情思绪随风飘散,免得让人长久怀念那红妆的面容。


注释

字词注释:

  • 擘绿: 指春天时嫩叶的展开。
  • 吹红: 指花儿的绽放。
  • 朱楼: 形容楼阁的颜色,常用来指代美丽的居所。
  • 画角: 角笛声,常用来催促或唤醒人们的思绪。
  • 红妆: 指美丽的女子,特别是打扮得如花似玉的女子。

典故解析:

  • 该诗中提到的“朱楼”与“东风”可联想到古代园林建筑与春天的气候,象征着美丽与新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出生于公元1685年,字仲明,号蕴菴,擅长诗词,尤其以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生活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蝶恋花》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惆怅,反映出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织。


诗歌鉴赏

《蝶恋花》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开篇“花落花开经已惯”一句,表明了对生命循环的接受与习惯,然而随之而来的“不道春来,又起闲愁怨”,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在春天的美好中,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似乎在提醒自己珍惜眼前的美好。

诗中“擘绿吹红犹未半”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仍未完全展开,反映出一种渴望与期待,然而美丽的景色伴随着心中的烦恼,让人难以尽情享受。接着,诗人用“画角无端催梦断”引入夜幕降临的意象,使整首诗的氛围变得愈加沉重。

最后,诗人以“莫遣柔思随絮乱,教人长忆红妆面”结束,强调了对爱情的留恋与思念。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透出一种深刻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落花开经已惯: 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接受,暗示时间的流逝。
  2. 不道春来,又起闲愁怨: 春天到来,却引发新的忧愁,表现出诗人的矛盾心情。
  3. 擘绿吹红犹未半: 形象地描绘春天的花朵尚未完全绽放,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4. 朱楼早倚东风遍: 朱红的楼阁迎着东风,暗示着春天的来临和生活的美好。
  5. 画角无端催梦断: 画角声无缘无故地打断了梦境,表现出一种惆怅和不安。
  6. 才近黄昏,闭了深深院: 黄昏时分,院子关上,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7. 莫遣柔思随絮乱: 不要让柔情思维随风飘散,表现出对情感的珍惜。
  8. 教人长忆红妆面: 让人长久怀念那美丽的面容,表达对爱情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 “朱楼”比喻美好的生活与爱情。
  • 拟人: “画角无端催梦断”,将音乐拟人化,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 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人世间的无常与内心的柔情。诗人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情感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东风: 代表春天的气息与新生的希望。
  • 夕阳: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红妆: 代表爱情与美丽,带有怀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朱楼”意指什么? A. 一种花
    B. 美丽的建筑
    C. 夕阳
    答案: B

  2. “莫遣柔思随絮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时间的无奈
    B. 对爱情的珍惜
    C. 对春天的期待
    答案: B

  3.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 A. 完全无所谓
    B. 既期待又忧愁
    C. 只关注花开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袁克文的《蝶恋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慨,但袁克文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而李清照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典诗词鉴赏》
  3.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