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大醉陶与权宅丙申九日也》

时间: 2025-01-11 01:59:26

酒到愁肠味颇醇,花因白发更精神。

儿童休笑灯前舞,老子今存死后身。

何处江湖为乐土,谁家门户有闲人?

多情独有陶征士,醉过清秋不厌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兵后大醉陶与权宅丙申九日也 酒到愁肠味颇醇,花因白发更精神。 儿童休笑灯前舞,老子今存死后身。 何处江湖为乐土,谁家门户有闲人? 多情独有陶征士,醉过清秋不厌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酒进入愁肠,味道颇为醇厚,花因为白发的映衬更显精神。孩子们不要嘲笑我在灯前跳舞,我这个老头子现在还活着,但已是死后的身躯。哪里有江湖可以成为乐土,哪家门户能有闲人?多情的人中,只有陶征士,醉过清秋也不厌倦频繁。

注释:

  • 兵后:指战乱之后。
  • 陶与权:指陶渊明和权德舆,两位历史上的文人。
  • 丙申九日:指丙申年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 愁肠:指忧愁的心情。
  • 白发:指年老。
  • 老子:作者自称。
  • 死后身:比喻自己虽生犹死,形容处境艰难或心情极度沮丧。
  • 陶征士: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隐士和诗人。
  • 清秋:指秋天的清爽时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创作于战乱之后,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后的重阳节,作者在陶与权宅中大醉,借酒抒发对战乱后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酒、花、儿童、老子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后的复杂情感。诗中“酒到愁肠味颇醇”一句,既表达了酒的醇厚,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花因白发更精神”则通过对比,突出了花的生命力和作者的衰老。后两句通过对“江湖”和“门户”的疑问,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通过对陶渊明的赞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酒到愁肠味颇醇:酒进入忧愁的心情,味道颇为醇厚,表达了作者借酒消愁的情感。
  2. 花因白发更精神:花因为白发的映衬更显精神,通过对比突出了花的生命力和作者的衰老。
  3. 儿童休笑灯前舞:孩子们不要嘲笑我在灯前跳舞,表达了作者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
  4. 老子今存死后身:我这个老头子现在还活着,但已是死后的身躯,比喻自己虽生犹死,形容处境艰难或心情极度沮丧。
  5. 何处江湖为乐土:哪里有江湖可以成为乐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6. 谁家门户有闲人:哪家门户能有闲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7. 多情独有陶征士:多情的人中,只有陶征士,表达了对陶渊明的赞美。
  8. 醉过清秋不厌频:醉过清秋也不厌倦频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酒到愁肠味颇醇”中的“愁肠”比喻忧愁的心情。
  • 对比:如“花因白发更精神”中的花与白发的对比。
  • 设问:如“何处江湖为乐土,谁家门户有闲人?”通过设问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酒、花、儿童、老子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战乱后的复杂情感,包括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意象分析:

  • 酒:象征忧愁和逃避现实的方式。
  • 花:象征生命力和美好。
  • 儿童:象征纯真和无忧无虑。
  • 老子:象征衰老和困境。
  • 陶征士:象征隐逸和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酒到愁肠味颇醇”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忧愁 B. 喜悦 C. 平静
  2. “花因白发更精神”中的“白发”指的是什么? A. 花的颜色 B. 作者的年龄 C. 花的品种
  3. 诗中“老子今存死后身”一句,作者用什么比喻自己的处境? A. 生犹死 B. 死犹生 C. 生如死
  4. 诗中“多情独有陶征士”一句,作者赞美了谁? A. 陶渊明 B. 权德舆 C. 自己

答案:1. A 2. B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了解其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杜甫的《春望》,同样是战乱后的作品,杜甫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袁凯则更多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陶渊明集》: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
  • 《杜甫诗集》: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
  • 《中国古代战争诗选》:了解古代战争诗的特点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