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丙申岁书怀 袁凯 〔明代〕
素书犹在箧,白发忽盈簪。 空费千金学,何尝一称心。 呼鸡秋岸远,饮犊夜江深。 欲问三迁术,陶朱不可寻。
白话文翻译:
素雅的书籍仍在书箱中,白发不知不觉已满头。 花费了无数金钱学习,却从未有一次感到满意。 秋天在岸边呼唤鸡群,夜晚在江边给牛饮水。 想要询问三次迁徙的技艺,但陶朱公的智慧已无处可寻。
注释:
- 素书:指素雅的书籍。
- 箧:书箱。
- 盈簪:满头,形容白发多。
- 千金学:指花费大量金钱学习。
- 称心:满意。
- 呼鸡:呼唤鸡群。
- 饮犊:给牛饮水。
- 三迁术:指陶朱公的迁徙致富之术。
- 陶朱:指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大夫,后隐居经商,成为富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学问的投入与实际收获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古代智者智慧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丙申年,具体年份不详,但从诗中内容推测,作者可能是在反思自己的学问之路,感叹学问的艰辛与现实的无奈,同时表达了对古代智者如陶朱公的敬仰与追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素书的保存与白发的增长,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与时光流逝的无奈。诗中“空费千金学,何尝一称心”一句,深刻揭示了学问之路的艰辛与收获的不确定性,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迷茫。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与追寻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学问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书犹在箧,白发忽盈簪。
- 素书象征学问,箧代表保存,白发盈簪则暗示时光流逝,学问虽在,但人已老去。
-
空费千金学,何尝一称心。
- 千金学表示大量投入,称心则指满意,这里表达了学问之路的艰辛与收获的不确定性。
-
呼鸡秋岸远,饮犊夜江深。
-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孤独与追寻的情感,秋岸远、夜江深都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深邃。
-
欲问三迁术,陶朱不可寻。
- 三迁术指陶朱公的迁徙致富之术,陶朱不可寻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智者智慧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素书与白发,学问的保存与时光的流逝形成对比。
- 象征:秋岸远、夜江深象征孤独与追寻。
- 典故:陶朱公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智者智慧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学问与人生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学问之路的艰辛与收获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古代智者智慧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素书:象征学问。
- 白发:象征时光流逝。
- 秋岸远、夜江深:象征孤独与追寻。
- 陶朱公:象征古代智者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素书犹在箧”中的“箧”指的是什么? A. 书箱 B. 书桌 C. 书架 D. 书本
-
“空费千金学,何尝一称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满意 B. 失望 C. 喜悦 D. 平静
-
诗中提到的“陶朱”指的是谁? A. 范蠡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和平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袁凯的《丙申岁书怀》都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寻,但杜甫更多关注国家大事,而袁凯则更侧重个人内心的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精选作品,有助于了解明代诗歌的整体风貌。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诗歌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