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道中》

时间: 2025-02-04 15:45:30

已过皋狼镇,行行秋色中。

晓霜明佩剑,残月上雕弓。

草带三边雪,雕盘万里风。

客心似红日,常傍海云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过皋狼镇,行行秋色中。
晓霜明佩剑,残月上雕弓。
草带三边雪,雕盘万里风。
客心似红日,常傍海云东。

白话文翻译:

已经经过皋狼镇,行走在秋色的景致中。
清晨的霜光照耀着佩剑,残月映照在雕刻的弓上。
草地上带着三边的雪,雕刻的盘子在万里风中飘荡。
旅客的心情如同红日,常常在海云东边徘徊。

注释:

  • 皋狼镇:古代地名,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镇。
  • 晓霜:早晨的霜霜,表示寒冷的天气。
  • 佩剑:指挂在身上的剑,象征着勇士的身份。
  • 残月:指黎明时分的月亮,象征着过去的事物。
  • 雕弓:雕刻精美的弓,象征着战斗的工具。
  • 草带三边雪:草地上覆盖着雪,描绘出严冬的景象。
  • 雕盘:可能指一种装饰品或武器,象征着旅途中所见的美好事物。
  • 客心:旅人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康弘勋(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山水风光和旅途见闻,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

《榆林道中》创作于康弘勋的旅行期间,诗中描绘了他在秋天的旅途中所见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旅途孤独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榆林道中》是一首体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情感表达的作品。全诗以旅途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旅者的心情。开头两句“已过皋狼镇,行行秋色中”,清晰地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诗情的展开,晓霜和残月的描绘,象征着清晨的新生和过去的回忆,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接着,草地上的雪与雕刻的盘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冷清的氛围。最后一句“客心似红日,常傍海云东”,不仅将旅者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过皋狼镇,行行秋色中:描绘了诗人已经离开了皋狼镇,进入了秋天的景色,暗示着旅途的漫长和孤独。
  • 晓霜明佩剑,残月上雕弓:清晨的霜光照耀着佩剑,残月映照在雕刻的弓上,传达出一种英雄气概和清晨的宁静。
  • 草带三边雪,雕盘万里风:草地上覆盖着雪,象征着严冬的来临,雕刻的盘子在风中飘荡,表现出一种漂泊与不安。
  • 客心似红日,常傍海云东:旅客的心情如同红日,象征着希望和热情,常常在海云东边徘徊,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人的心情比作红日,突出对未来的向往。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旅途中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成熟与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晓霜:象征清晨的寒冷与新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残月:象征过去与失落,引发对往昔的追忆。
  • 红日:象征希望和热情,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晓霜”指的是什么?
    A. 傍晚的露水
    B. 清晨的霜
    C. 晚上的星星
    D. 白天的阳光

  2. 诗中提到的“草带三边雪”意在表达什么?
    A. 温暖的春天
    B. 凉爽的夏天
    C. 寒冷的冬天
    D. 秋天的丰收

  3. “客心似红日”中的“红日”象征着什么?
    A. 灾难
    B. 希望与热情
    C. 忧伤
    D. 平静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康弘勋的《榆林道中》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有旅途的主题,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离别的情感与对友人的思念。两者都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