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时间: 2025-01-26 05:32:30

四月旌旂出白狼,千山晴雪照油幢。

预知水草军无乏,试辨风云虏欲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旌旂出白狼,千山晴雪照油幢。预知水草军无乏,试辨风云虏欲降。

白话文翻译:

四月里,军旗飘扬,从白狼山出发,千山万岭的晴雪映照着军营的油幢。预先知道水源和草地充足,军队不会缺乏补给,试着辨别风云变幻,似乎敌人即将投降。

注释:

  • 旌旂(jīng qí):军旗。
  • 白狼: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座山。
  • 油幢(yóu chuáng):军营的帐篷,用油布制成,防水。
  • 预知:事先知道。
  • 水草:指军队所需的饮水和草料。
  • 军无乏:军队不会缺乏物资。
  • 试辨:尝试辨别。
  • 风云:比喻局势的变化。
  • 虏欲降:敌人想要投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军事家,字应德,号东厓,江苏武进人。他以文学和军事才能著称,曾任兵部侍郎,参与抗击倭寇的战争。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事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在担任兵部侍郎总制时所作,描绘了边塞军队的出征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对敌人的蔑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风光为背景,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壮丽场面。首句“四月旌旂出白狼”,以“旌旂”和“白狼”两个意象,展现了军队的威武和出征的地点。次句“千山晴雪照油幢”,通过“千山晴雪”和“油幢”的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辽阔和军营的庄严。后两句“预知水草军无乏,试辨风云虏欲降”,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信心,以及对敌人投降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的军事才能和豪迈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旌旂”和“白狼”描绘了军队的出征,展现了军威和出征的地点。
  • 次句以“千山晴雪”和“油幢”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辽阔和军营的庄严。
  • 后两句通过“预知水草”和“试辨风云”表达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信心,以及对敌人投降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旌旂”比喻军队的威武,“千山晴雪”比喻边塞的辽阔。
  • 对仗:“旌旂”对“白狼”,“千山”对“晴雪”,“预知”对“试辨”,“水草”对“风云”。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边塞军队的威武和作者的豪迈情怀。

意象分析:

  • 旌旂:军队的象征,展现军威。
  • 白狼:出征的地点,可能指某座山。
  • 千山晴雪:边塞的辽阔和庄严。
  • 油幢:军营的帐篷,展现军营的庄严。
  • 水草:军队所需的物资,展现军队的补给充足。
  • 风云:局势的变化,展现作者对战争的预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旌旂”指的是什么? A. 军旗 B. 帐篷 C. 山名 D. 水草

  2. “千山晴雪照油幢”中的“油幢”是什么意思? A. 军营的帐篷 B. 军旗 C. 山名 D. 水草

  3. 诗中的“预知水草军无乏”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军队缺乏物资 B. 军队补给充足 C. 军队缺乏水草 D. 军队缺乏风云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军队的出征情景,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军队的威武。
  • 王之涣的《凉州词》: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军人的豪情。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唐顺之的《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都描绘了边塞军队的出征情景,但王昌龄的诗更加注重边塞的荒凉和军人的豪情,而唐顺之的诗则更加注重军队的威武和作者的信心。

参考资料:

  • 《明史》:记载了唐顺之的生平和事迹。
  • 《唐顺之诗集》:收录了唐顺之的诗歌作品。
  • 《中国古代军事文学史》:介绍了古代军事文学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