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 庐山即景》

时间: 2025-02-04 16:19:51

牯岭雨声喧,气象万千。

爱听东谷水潺。

日照香炉知何处?

雾里云端。

智慧何人先?

卡尔开山。

重峦叠嶂更新鲜。

一二三四大手笔,宝藏兴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庐山即景
作者: 林伯渠 〔近代〕

牯岭雨声喧,气象万千。
爱听东谷水潺。
日照香炉知何处?雾里云端。
智慧何人先?卡尔开山。
重峦叠嶂更新鲜。
一二三四大手笔,宝藏兴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观。牯岭的雨声喧闹,气象变化多端。喜欢听东谷的流水潺潺。阳光照耀着香炉峰,不知它的方位在哪里?在雾气和云端之间。谁才是最先见到这一切的智慧之人呢?是卡尔开山(卡尔·马克思),重重的山峦叠嶂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一二三四的巨型艺术作品,展示了丰富的宝藏。


注释

  1. 牯岭:庐山的一部分,因山形如牛背而得名。
  2. :声响很大,热闹。
  3. 东谷水潺:指东谷的流水声。
  4. 香炉:香炉峰,庐山著名的景点,形似香炉。
  5. 雾里云端:指在雾气和云层中,描绘了庐山的神秘感。
  6. 智慧何人先:询问谁最先领悟到山的美。
  7. 卡尔开山:指卡尔·马克思,意味着一种变革的思想。
  8. 重峦叠嶂:形容山峦层叠,壮丽的景象。
  9. 大手笔:形容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艺术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伯渠(1887-1976),字天生,号静庐,湖南人,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风格严谨而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浪淘沙令 庐山即景》创作于林伯渠对庐山的游览期间,诗中不仅展示了庐山的自然之美,还融入了哲学思考,尤其是对智慧和艺术的探索,反映了他对社会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庐山的壮丽与神秘。开头的“牯岭雨声喧,气象万千”,便抓住了读者的耳朵,生动地描绘了雨声的喧闹和多变的云雾,令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氛围。接着,诗人转向了对东谷流水的喜爱,显示出他对自然音律的敏感与欣赏。

“日照香炉知何处?雾里云端。”这句语句展现了诗人对香炉峰的思考,阳光与雾霭的交织形成了一幅神秘的画面,暗示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智慧何人先?卡尔开山。”则引入了哲学思考,这里提到的卡尔·马克思不仅仅是历史人物,也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智慧与艺术的追求,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统一。结尾的“一二三四大手笔,宝藏兴焉”不仅强调了艺术的价值,也呼应了开头的自然描写,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牯岭雨声喧:描绘了庐山牯岭的雨声,表现出雨的气势与环境的生动。
  2. 气象万千:形容自然景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
  3. 爱听东谷水潺:表达了作者对东谷流水声音的喜爱,渗透出对自然音乐的热爱。
  4. 日照香炉知何处?雾里云端:探讨阳光照射下的香炉峰位置,增强了诗的神秘感。
  5. 智慧何人先?卡尔开山:对智慧的思考,提到马克思,暗示对社会变革的哲学思考。
  6. 重峦叠嶂更新鲜:描绘了庐山的壮丽山景,意象新鲜独特。
  7. 一二三四大手笔,宝藏兴焉:总结艺术与自然的结合,强调其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炉峰比作香炉,形象生动。
  • 拟人:自然景象被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整首词的节奏感强,体现出古典诗词的对仗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智慧与艺术的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声:象征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 东谷水:代表流动与生命。
  • 香炉峰:象征高尚与灵性。
  • 重峦叠嶂:象征壮丽与伟大。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与思考,富含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香炉”指的是哪个峰?

    • A. 牯岭
    • B. 香炉峰
    • C. 东谷
    • D. 重峦
  2. 诗中提到的“卡尔”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卡尔·马克思
    • B. 卡尔·冯·林奈
    • C.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 D. 卡尔·海因茨
  3. “重峦叠嶂”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细腻
    • B. 壮丽
    • C. 宁静
    • D. 单调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 李白
  • 《登庐山绝顶》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注重抒发豪情壮志,与林伯渠的细腻描写形成鲜明对比。
  • 王安石的《登庐山绝顶》则侧重于登高望远,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庐山的解读与艺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参考资料

  1. 《林伯渠诗文选》
  2. 《庐山风光与文学》
  3.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