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 梯悬半绠哨台高,胡汉邻家隔一壕。 数日虏中无动静,吉囊东去战黄毛。
白话文翻译:
梯子悬挂在半空中,哨台显得格外高耸,胡人和汉人相邻而居,只隔着一条壕沟。 连续几天,敌军那边没有任何动静,吉囊向东行进,去与黄毛人作战。
注释:
- 梯悬半绠:形容哨台高耸,梯子悬挂在半空中。
- 哨台:古代边防的瞭望台。
- 胡汉:指胡人和汉人,这里代指边疆的民族。
- 壕:壕沟,防御工事。
- 虏中:指敌军内部。
- 吉囊:人名,可能是指某位将领。
- 黄毛:可能指外族人,因其头发颜色而得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军事家,字应德,号东厓,江苏武进人。他不仅是文坛巨匠,也是一位有才干的军事将领。他的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军事斗争,风格雄浑豪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顺之在边塞任职期间所作,反映了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军事行动。诗中通过描绘哨台的高耸和胡汉之间的隔阂,表达了边疆的戒备状态和对敌情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塞的紧张氛围。首句“梯悬半绠哨台高”,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哨台的高耸,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次句“胡汉邻家隔一壕”,则通过对比胡汉之间的隔阂,反映了边疆的复杂民族关系。后两句“数日虏中无动静,吉囊东去战黄毛”,则转折突出了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展现了边塞将领的果断和勇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梯悬半绠”这一形象的描绘,突出了哨台的高耸,象征着边疆的戒备状态。
- 次句“胡汉邻家隔一壕”,通过对比胡汉之间的隔阂,反映了边疆的复杂民族关系。
- 后两句“数日虏中无动静,吉囊东去战黄毛”,则转折突出了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展现了边塞将领的果断和勇敢。
修辞手法:
- 夸张:首句“梯悬半绠哨台高”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哨台的高耸。
- 对比:次句“胡汉邻家隔一壕”通过对比胡汉之间的隔阂,反映了边疆的复杂民族关系。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边塞的戒备和军事行动。通过描绘哨台的高耸和胡汉之间的隔阂,以及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展现了边塞将领的果断和勇敢,反映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意象分析:
- 梯悬半绠:象征着边疆的戒备状态。
- 哨台高:象征着边疆的紧张氛围。
- 胡汉邻家隔一壕:反映了边疆的复杂民族关系。
- 吉囊东去战黄毛:象征着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和紧迫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梯悬半绠哨台高”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边疆的戒备状态 B. 边疆的和平景象 C. 边疆的自然风光 答案:A
-
诗中“胡汉邻家隔一壕”反映了什么? A. 边疆的复杂民族关系 B. 边疆的和平共处 C. 边疆的自然风光 答案:A
-
诗中“吉囊东去战黄毛”描绘的是什么? A. 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和紧迫性 B. 边疆的和平景象 C. 边疆的自然风光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反映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和军事行动。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唐顺之的《塞下曲赠翁东厓侍郎总制十首》:两者都反映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和军事行动,但王昌龄的诗更加注重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顺之诗集》:收录了唐顺之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风格和主题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位古代诗人的边塞诗作,是研究边塞诗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