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喜峰》

时间: 2025-01-11 14:48:43

客心流水与争驰,寒垒疏星度峡时。

未返王孙犹草色,初来戍卒是瓜期。

去乡祇觉蝉声似,出塞方知马脊危。

辛苦下情何计达,早年曾诵《采薇》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发喜峰 唐顺之 〔明代〕

客心流水与争驰, 寒垒疏星度峡时。 未返王孙犹草色, 初来戍卒是瓜期。 去乡祇觉蝉声似, 出塞方知马脊危。 辛苦下情何计达, 早年曾诵采薇诗。

白话文翻译

旅人的心情如同流水般急切,与时间竞速, 寒冷的营垒上,稀疏的星星在峡谷间穿行。 未归的王孙如同草色般苍凉, 初到的戍卒正逢瓜熟蒂落的时节。 离开故乡时,只觉得蝉声如同离别的哀鸣, 出塞后才知马背上的危险。 辛苦的情感如何传达, 早年曾诵读过《采薇》诗。

注释

  • 客心流水与争驰:比喻旅人心情急切,如同流水般迅速。
  • 寒垒疏星度峡时:形容夜晚寒冷,星星稀疏,旅人穿越峡谷。
  • 未返王孙犹草色:比喻未归的王孙如同草色般苍凉。
  • 初来戍卒是瓜期:指新来的戍卒正逢瓜熟蒂落的时节,比喻时节的更替。
  • 去乡祇觉蝉声似:离开故乡时,只觉得蝉声如同离别的哀鸣。
  • 出塞方知马脊危:出塞后才知马背上的危险。
  • 辛苦下情何计达:辛苦的情感如何传达。
  • 早年曾诵采薇诗:早年曾诵读过《采薇》诗,表达对古代边塞诗的共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军事家,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位军事家,曾参与抗击倭寇的战争。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顺之在边塞戍守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首联以流水比喻旅人急切的心情,寒垒疏星则烘托出边塞的寒冷和孤寂。颔联和颈联通过对王孙和戍卒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无奈。尾联则通过《采薇》诗的引用,表达了对古代边塞诗的共鸣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客心流水与争驰:以流水比喻旅人急切的心情,形象生动。
  2. 寒垒疏星度峡时:寒垒和疏星共同营造出边塞的寒冷和孤寂。
  3. 未返王孙犹草色:以草色比喻未归的王孙,形象生动。
  4. 初来戍卒是瓜期:以瓜期比喻时节的更替,寓意深刻。
  5. 去乡祇觉蝉声似:以蝉声比喻离别的哀鸣,情感真挚。
  6. 出塞方知马脊危:出塞后才知马背上的危险,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
  7. 辛苦下情何计达:辛苦的情感如何传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8. 早年曾诵采薇诗:通过《采薇》诗的引用,表达了对古代边塞诗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客心流水与争驰”、“未返王孙犹草色”等,形象生动。
  • 拟人:如“寒垒疏星度峡时”,将星星拟人化,增添诗意。
  • 对仗:如“未返王孙犹草色,初来戍卒是瓜期”,对仗工整,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水:比喻旅人急切的心情。
  • 寒垒:营造出边塞的寒冷和孤寂。
  • 疏星:烘托出边塞的孤寂。
  • 草色:比喻未归的王孙,形象生动。
  • 瓜期:比喻时节的更替,寓意深刻。
  • 蝉声:比喻离别的哀鸣,情感真挚。
  • 马脊:表达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客心流水与争驰”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A. 旅人的心情 B. 边塞的河流 C. 时间的流逝 D. 旅人的速度

  2. 诗中“未返王孙犹草色”中的“草色”比喻什么? A. 未归的王孙 B. 边塞的草地 C. 王孙的心情 D. 王孙的外貌

  3. 诗中“早年曾诵采薇诗”中的“采薇诗”指的是什么? A. 《诗经》中的《采薇》 B. 唐顺之的另一首诗 C. 边塞诗的代表作 D. 古代边塞诗的总称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是边塞诗,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唐顺之《晓发喜峰》:两首诗都以边塞为背景,但王昌龄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而唐顺之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顺之的《晓发喜峰》。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唐顺之的其他诗作。
  • 《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可以与唐顺之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