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莲庵夜宿,同子万弟与寺僧闲话(庵外有白》
时间: 2025-01-10 23:10: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客心情,况遇着秋院捣衣时节。惆怅侧帽垂鞭,凝情伫寥泬。三间寺水窗斜闭,一声磬林香暗结。且啜茶瓜,休论尘世,此景清绝。询开士杖锡何来?奈师亦江东旧狂客。惹起南朝零恨,与疏钟呜咽。有多少西窗闲话,对禅床剪烛低说。渐渐风弄莲衣,满湖吹雪。
白话文翻译:
一位疲惫的客人,正好在秋天的院子里听见捣衣的声音,心情愈加惆怅。他低垂着帽子,放下马鞭,凝神静立,沉浸在幽静的思绪中。三间寺庙的水窗微微关着,隐约传来一声磬声,香气在林间弥散。先喝一口茶,聊聊尘世的事宜,眼前的景色太过清幽。问那位持杖的士人从何而来?原来这位师父也是江东的旧识。引起了南朝遗恨,钟声也随之低沉哀怨。西窗下,有多少闲聊,围绕着禅床,烛光渐渐暗淡。微风轻拂,弄动着莲的衣裳,湖面上飘落着雪花般的景象。
注释:
- 倦客:疲惫的旅客。
- 秋院捣衣:秋天的院子里,听到捣衣的声音,增添了惆怅的情绪。
- 侧帽:斜戴的帽子,象征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
- 三间寺水窗:指寺庙的窗子,水窗有静谧的感觉。
- 磬:一种乐器,常用于寺庙中,象征清静和祥和。
- 开士:持杖的士人,象征修行者。
- 南朝:指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可能引发的情感回忆。
- 剪烛:指在昏暗的环境中,低声私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40-1700),字梦得,号白华,清代诗人,主要以词和诗闻名,风格清新婉约,常描写山水与人情。陈维崧的作品富有情感,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常常流露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陈维崧的晚年,正值清代中期,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际交织,诗人寄情于山水,向往宁静的生活。此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夜宿寺庙时的孤独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秋夜宿于泥莲庵的情景,诗中的情感深邃,意境清幽。开篇即以“倦客”自称,展现了诗人疲惫的心情,接着描绘了院子中捣衣的画面,为整首诗注入了秋意和惆怅的氛围。诗人通过“侧帽垂鞭”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失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接下来的描写中,寺庙的“水窗斜闭”与“磬声”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禅意的美感。诗人借助茶和瓜的简单饮食,强调了与友人或僧人之间的闲聊,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纷扰。对于“南朝零恨”的提及,蕴含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
最后,诗人在西窗下的闲谈与烛光的交融,构建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微风拂过,莲衣轻摇,似乎融合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诗人在这片宁静中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客心情:表现出旅人的疲惫与无奈。
- 秋院捣衣时节:营造了一个秋天的场景,增添了惆怅的情绪。
- 惆怅侧帽垂鞭:形象地描绘了失落的状态。
- 三间寺水窗斜闭:暗示寺庙的宁静与幽深。
- 一声磬林香暗结:声音与香气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禅意的氛围。
- 且啜茶瓜:象征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享受当下。
- 奈师亦江东旧狂客:历史的交汇与个人情感的回忆。
- 渐渐风弄莲衣:用自然的风景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满湖吹雪”,将湖面与雪花相提并论,增强了意境。
- 拟人:如“风弄莲衣”,赋予自然以生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往昔情感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倦客:象征旅途的疲惫,体现人生的无常。
- 秋院:秋天的意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寺庙:象征宁静的心灵栖息地。
- 莲衣:象征美好与纯净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倦客”指的是: A. 快乐的旅行者
B. 疲惫的旅客
C. 忙碌的商人
D. 游山玩水的人 -
“一声磬林香暗结”中的“磬”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花
C. 一种饮料
D. 一种动物 -
诗人在西窗下的闲聊主要是为了: A. 忘却尘世烦恼
B. 商量生意
C. 讨论诗词
D. 进行辩论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对雨》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夜泊牛津对雨》中,展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哲思;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山水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和陈维崧在《泥莲庵夜宿》中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维崧研究》
以上内容为对《泥莲庵夜宿,同子万弟与寺僧闲话》的详细解析和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精神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