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时间: 2025-01-11 08:48: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州歌头
作者:汪东 〔清代〕
石城虎踞,形势本嵯峨。
从头算,兴亡事,且高歌。
汉方瘥。吴会三分地,萧梁末,台城破。
南唐继,琼枝好,亦烟萝。
六代悤悤覆辙,相寻遍天意无颇。
叹明都终始,王业暗消磨。
安乐成窝。竟同科。
后三百载,移清祚。
瞻双阙,奠陵阿。
烽燧举,侵陵急,恨强倭。
赖人和。区宇重收复,萧墙衅,又干戈。
中夜起,心如捣,手频搓。
怊怅春秋佳日,繁华梦逝等流波。
但凭高眺远,霜气下寒柯。
有恨如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雄伟的城池,象征着国家的兴亡变迁。开头提到石城的险要地势,接着回顾汉朝的恢复与吴、会三国的地分,以及南唐的继承和兴衰。诗人在感叹历史的无常与王朝的更迭,看到繁华如梦,最终只剩下对历史的无奈与惋惜。结尾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渺茫与忧虑。
注释:
- 虎踞:形容地势险要,像老虎一样坐镇。
- 兴亡事:指国家的兴衰变迁。
- 萧梁:指南朝的梁朝,历史上曾经强盛但最终败落。
- 琼枝:比喻美好的事物,南唐的繁华。
- 烽燧:指烽火台,古时用于传递敌情。
- 恨强倭:对外敌(如倭贼)的仇恨。
- 萧墙:指内乱或内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描写历史兴亡,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以历史为镜,反思当时的局势,表达对未来的担忧与无奈。
诗歌鉴赏:
《六州歌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诗作。汪东通过对历史兴亡的回顾,展现了国家的沧桑变迁。诗中描绘的石城,既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国土,也隐喻了历史上无数的兴衰轮回。诗人在细腻的笔触中,勾勒出汉、吴、南唐等历史节点,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显示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使得诗作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尤其“叹明都终始,王业暗消磨”一句,展现了对历史遗忘与无情的深刻反思。诗人所感受到的“怊怅春秋佳日”,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现实的深切哀叹。
在形式上,诗中运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使得诗句音韵铿锵,富有节奏感。这种艺术风格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得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两句描绘了石城的地势,暗示了国家的根基。
- “从头算,兴亡事,且高歌”,以歌声掩饰对历史的忧虑。
- 中间部分回顾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结尾则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情感由宏观转向微观,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的命运比作梦境,强调历史的无常。
- 对仗:如“安乐成窝。竟同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历史事件的列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兴亡的无常。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城:象征着坚固的国土与历史。
- 琼枝:代表繁华美好的事物。
- 烽燧:象征着战争与动乱。
- 寒柯:比喻人生的冷清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虎踞”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事物
- B. 坚固的城池
- C. 荒凉的山野
-
“怊怅春秋佳日”这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现实的满足
-
诗中提到的“恨强倭”是指什么?
- A. 内部争斗
- B. 外敌侵扰
- C. 家庭矛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二者都通过个人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沧桑变迁。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文学史》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
通过这些资料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六州歌头》这首诗的内涵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