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时间: 2025-01-26 02:08: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华东指,秋狝及秋成。
臣珥笔,书纶绋,诏从行。
备西清,辇路重修处,
渔阳道,庐龙塞,孤竹国,榆关驿,
几回经。一字围场分合,
三十万,铁骑无声。
快风毛雨血,梦泽起神鹰,
傍驾惟听,角弓鸣。
每前驱罢,方阵结,
开帐殿,设层城。
视列宿,皆环拱,
帝车星。
乍传更趣理银台奏,
霜威重,砚初冰。
红本下,黄封出,
已参横,敬答两宫驰问,
回銮早先报慈宁。
愧垂堂入疏,谏猎只虚名,
碌碌长卿。
白话文翻译:
东指翠华,秋天的狩猎已经开始。
我手握笔杆,书写着诏令,准备出发。
沿着西清的道路重修,
渔阳道、庐龙塞、孤竹国、榆关驿,
我几次经过。
一字围场的分合,
三十万的铁骑无声无息。
在狂风骤雨中,血流成河,
梦中的神鹰在空中飞翔,
我只听到马旁角弓的鸣响。
每次先锋归来,方阵便重新排列,
开设帐殿,建立高城。
看那列宿,皆环绕着,
如同帝车的星辰。
忽然传来更深的趣味,银台奏报,
霜威肃重,砚台上初结冰霜。
红纸的诏书下达,黄封的诏令出发,
已参见横幅,恭敬地回答两宫的问询,
回銮的消息早已向慈宁报告。
我愧疚于堂前的疏离,
谏言狩猎只不过是虚名,
碌碌无为的长卿。
注释:
- 翠华:指的是帝王的车驾或华丽的仪仗队。
- 秋狝:秋季狩猎的活动。
- 臣珥笔:我作为臣子,手握笔杆。
- 书纶绋:书写皇帝的诏令。
- 西清:指西边的清澈地方,可能是某个地名。
- 渔阳道、庐龙塞、孤竹国、榆关驿:这些都是古代地名,描绘诗人经过的地方。
- 三十万,铁骑无声:指庞大的军队行进时无声无息。
- 快风毛雨血:形容战斗中的激烈场景。
- 梦泽起神鹰:梦中出现神鹰,象征着力量和胜利。
- 角弓鸣:弓箭的鸣响,暗示战斗的紧迫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贞观(1618-1689),清代诗人,字子恭,号长卿,浙江人。其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常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对外征伐和内部稳定的时期,诗人以狩猎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的军国气息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歌鉴赏:
《六州歌头》是一首描绘秋季狩猎的诗,诗中通过对壮观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清代帝王的威仪和军队的气势。开篇提到“翠华东指”,即通过华丽的车队引入,给人以宏伟的视觉冲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经过的地名,展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眷恋。
诗中“快风毛雨血,梦泽起神鹰”,则通过生动的意象,体现出战斗的激烈和壮烈,展现了军队在征战中的无畏精神。诗人不仅在描写场面,更深层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结尾部分的“愧垂堂入疏,谏猎只虚名”,体现了诗人的自省与批判,表明了对狩猎活动的反思。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是对清代军事和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思与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翠华东指”引入了秋季的氛围,展现了狩猎的场景。
- 第二联承接上文,描绘了诗人作为臣子的责任感,书写诏令。
- 第三联至第六联描绘了经过的重要地名,展现了诗人的行程和壮阔的背景。
- 第七联则通过“快风毛雨”形象地描绘了战斗的激烈。
- 后半部分则转向内心的自省,表达了诗人对虚名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泽起神鹰”比喻力量与胜利。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诗句中的地名和场景的描写呈现了排比的结构,增强了气势。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狩猎场面,展现了国家的威仪与军队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虚名的自省与对忠诚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华:象征皇权和威仪。
- 神鹰:象征力量、胜利和高昂的士气。
- 铁骑:象征军队的强大和无声的力量。
- 霜威:象征清冷而严肃的朝廷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翠华”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帝王的车驾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鸟类 -
“快风毛雨血”中的“血”指的是: A. 血液
B. 战斗中的牺牲
C. 食物
D. 颜色 -
诗中提到的“渔阳道”是: A. 一条河流
B. 一条道路
C. 一座山
D. 一座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凉州词》: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顾贞观的《六州歌头》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均描绘了狩猎场景,但顾贞观更着重于军队的威仪与国家的责任,而苏轼则表达了个人的豪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