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6:32: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 其三 李攀龙 〔明代〕
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 振衣瀑布青云湿,倚剑明星白日寒。 东走峰阴摇砥柱,西来紫气属长安。 自怜綵笔惊人在,只尺天开谒帝难。
白话文翻译
站在太华山的绝顶,远眺万里,中原的秋色无边无际。 瀑布飞泻,仿佛湿透了青云;倚剑而立,明星闪烁,白日也显得寒冷。 东边的山峰阴影摇曳,如同砥柱;西边的紫气东来,归属于长安。 我自怜这彩笔惊人,但在这天开之地,谒见帝王却是难事。
注释
- 太华:指华山,位于陕西省。
- 振衣:抖动衣裳,形容瀑布的气势。
- 倚剑:手持宝剑,形容英勇。
- 明星:指北斗星。
- 紫气:古代认为紫气是吉祥的象征,常与帝王相关。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今西安。
- 綵笔:彩色的笔,比喻文才。
- 谒帝:朝见皇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1514-1605),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人。他的诗文以豪放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他登临华山时的感慨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攀龙在秋末登临华山绝顶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中原秋色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文才的自豪和对仕途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华山绝顶为视角,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豪情壮志。首联“太华高临万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展现了华山的高耸和中原秋色的辽阔。颔联“振衣瀑布青云湿,倚剑明星白日寒”通过生动的意象,如瀑布、青云、明星、白日,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情怀。颈联“东走峰阴摇砥柱,西来紫气属长安”则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尾联“自怜綵笔惊人在,只尺天开谒帝难”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豪和对仕途的无奈。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华高临万里看:华山高耸,远眺万里,展现了华山的高大和视野的开阔。
- 中原秋色更漫漫:中原地区的秋色无边无际,表达了秋天的辽阔和深远。
- 振衣瀑布青云湿:瀑布飞泻,仿佛湿透了青云,形容瀑布的气势和壮观。
- 倚剑明星白日寒:手持宝剑,明星闪烁,白日也显得寒冷,表达了诗人的英勇和豪情。
- 东走峰阴摇砥柱:东边的山峰阴影摇曳,如同砥柱,形容山峰的稳固和壮观。
- 西来紫气属长安:西边的紫气东来,归属于长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自怜綵笔惊人在:我自怜这彩笔惊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文才的自豪。
- 只尺天开谒帝难:在这天开之地,谒见帝王却是难事,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振衣瀑布青云湿”中的“青云湿”,比喻瀑布的气势。
- 拟人:如“倚剑明星白日寒”中的“白日寒”,拟人化地表达了白日的寒冷。
- 对仗:如“东走峰阴摇砥柱,西来紫气属长安”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描绘华山的高耸和中原秋色的辽阔,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通过对自己文才的自豪和对仕途的无奈,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华:华山,象征着高耸和壮丽。
- 中原秋色:象征着辽阔和深远。
- 瀑布:象征着气势和壮观。
- 青云: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 明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白日:象征着光明和温暖。
- 紫气:象征着吉祥和帝王之气。
- 綵笔:象征着文才和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振衣瀑布青云湿”中的“青云湿”比喻了什么? A. 瀑布的气势 B. 青云的湿润 C. 诗人的心情 D. 天空的阴沉
-
诗中“倚剑明星白日寒”中的“白日寒”表达了什么? A. 白日的温暖 B. 白日的寒冷 C. 诗人的心情 D. 天空的阴沉
-
诗中“自怜綵笔惊人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什么方面的自豪? A. 文才 B. 武艺 C. 品德 D. 财富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以华山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 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登高望远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攀龙的《杪秋登太华山绝顶》与杜甫的《望岳》都以华山为题材,但李诗更注重表达个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仕途的无奈,而杜诗则更注重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攀龙诗集》:收录了李攀龙的主要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明代诗歌选》:收录了明代多位诗人的代表作,可以对比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