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荅寄华从龙户曹》
时间: 2025-01-11 09:1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荅寄华从龙户曹 李攀龙 〔明代〕 起草当年汉署才,毗陵尺素为谁来。 山中鸿雁三秋色,江上浮云万里台。 总是风尘淹伏枕,空将日月老衔杯。 清时仲蔚非无意,谢客蓬蒿更不开。
白话文翻译: 在汉朝官署中起草文书的才华,如今这封来自毗陵的书信是为了谁而来? 山中的鸿雁带来了三秋的景色,江上的浮云似乎连接着遥远的万里台。 总是被风尘所困,久卧不起,空度日月,只能以酒杯消磨时光。 在清平时代,像张仲蔚那样的人并非没有意愿,但谢客的蓬蒿之地却更加难以开启。
注释:
- 起草:指起草文书。
- 汉署:汉朝的官署。
- 毗陵:地名,今江苏常州。
- 尺素:指书信。
- 鸿雁:古代常用来比喻传递书信的人。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深秋。
- 浮云:比喻远方的思念。
- 万里台:指遥远的地方。
- 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 伏枕:指因病或忧愁而卧床。
- 日月:比喻时间。
- 衔杯:指饮酒。
- 仲蔚:指张仲蔚,东汉时期的隐士。
- 谢客:指谢绝客人,比喻隐居。
- 蓬蒿:指荒芜之地,比喻隐居的环境。
诗词背景: 李攀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世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李攀龙在接到来自毗陵的书信后,感慨自己的境遇和时代的变迁而作。诗中表达了对过去才华的回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感慨。诗中“起草当年汉署才”一句,回忆了诗人年轻时的才华和荣耀,而“毗陵尺素为谁来”则引入了现实的孤独和期待。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远方和自由的向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首联:通过“起草当年汉署才”和“毗陵尺素为谁来”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才华的回忆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 颔联:通过“山中鸿雁三秋色”和“江上浮云万里台”的描绘,抒发了对远方和自由的向往。
- 颈联:通过“总是风尘淹伏枕”和“空将日月老衔杯”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尾联:通过“清时仲蔚非无意”和“谢客蓬蒿更不开”的隐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 比喻:使用“鸿雁”、“浮云”等自然景物作为比喻,增强了诗歌的意象美。
- 隐喻:使用“仲蔚”、“蓬蒿”等隐喻,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过去才华的回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鸿雁:象征传递书信和远方思念。
- 浮云:象征远方的思念和自由的向往。
- 风尘:象征世俗的纷扰和现实的困境。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仲蔚:象征隐居生活的理想。
- 蓬蒿:象征隐居的环境和现实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毗陵尺素为谁来”中的“尺素”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地图 C. 画卷 D. 衣物
- 诗中“山中鸿雁三秋色”中的“三秋”指的是什么? A. 三个秋天 B. 深秋 C. 秋天的景色 D. 秋天的风
- 诗中“清时仲蔚非无意”中的“仲蔚”指的是谁? A. 张仲蔚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无奈。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与李攀龙《荅寄华从龙户曹》: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无奈,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而李攀龙的诗更加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攀龙诗集》:收录了李攀龙的全部诗歌,是研究李攀龙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李攀龙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了解李攀龙诗歌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