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无见诸子初入罗浮路憩明月寺》

时间: 2025-01-22 12:29:52

久梦罗浮路,今朝信杖藜。

泊舟明月见,頫首白云迷。

曲径枯藤绕,奔流乱石低。

仙灵肯迟我,踪迹铁桥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梦罗浮路,今朝信杖藜。
泊舟明月见,頫首白云迷。
曲径枯藤绕,奔流乱石低。
仙灵肯迟我,踪迹铁桥西。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我常常想着罗浮山的路,今天终于凭着手中的拐杖来到这里。
停船在明月下,仰望头顶的白云,心中感到迷惘。
小径旁边枯藤缠绕,奔流的溪水在低矮的乱石间穿行。
仙灵会愿意等我吗?我的踪迹在铁桥的西边。

注释

  • 久梦:长久以来的梦境。
  • 罗浮路:指通往罗浮山的道路,罗浮山是道教名山。
  • 信杖藜:手持拐杖,藜是指一种植物,这里用以形容拐杖。
  • 泊舟:停下船只。
  • 頫首:仰头,抬起头。
  • 白云迷:被白云所迷惑。
  • 曲径:蜿蜒的小路。
  • 枯藤:干枯的藤蔓。
  • 奔流乱石低:急流在低矮的石头间奔跑。
  • 仙灵:指神仙或灵性存在。
  • 踪迹:行踪。
  • 铁桥:指一种桥梁,用铁建造。

典故解析

罗浮山是道教的圣地,许多文人墨客向往此地,常用其作为隐逸和追求真理的象征。诗中提到的“仙灵”即指追求的道教神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四,明代僧人,以诗词见长,常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作品多反映出他对道教文化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罗浮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在道教文化盛行的时代,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抒发心中所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诗人以“久梦”开篇,表达了对罗浮山的向往,展现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接着,通过“信杖藜”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年老体衰而又不屈的信念,令人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珍惜。

在“泊舟明月见,頫首白云迷”中,明月与白云相映成趣,形成一种宁静而又迷离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随后的“曲径枯藤绕,奔流乱石低”则描绘了自然的幽静与奔放,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澜与思考,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路途的复杂多变。

最后一句“仙灵肯迟我,踪迹铁桥西”更是点明了诗人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能在不远的将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仙境。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久梦罗浮路:表达了诗人对罗浮山的向往与渴望。
  2. 今朝信杖藜:通过手中的拐杖,展现了他虽年迈但依然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3. 泊舟明月见:描写了停船的场景,明月照耀下的宁静氛围。
  4. 頫首白云迷:抬头仰望白云,展现内心的迷惘与困惑。
  5. 曲径枯藤绕:描绘小路的蜿蜒,枯藤缠绕,象征着人生的曲折。
  6. 奔流乱石低:溪水奔流,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7. 仙灵肯迟我:表达对道教神灵的期盼与尊重。
  8. 踪迹铁桥西: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探寻与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艰辛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赋予“仙灵”以情感,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人生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浮山:象征理想与道教文化的追求。
  • 明月:象征清明与纯洁,也代表诗人的心灵境界。
  • 白云:象征自由与迷惘。
  • 枯藤:象征生命的脆弱与人生的艰辛。
  • 奔流的溪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久梦”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长久以来的向往
    • C. 梦境中的仙灵
  2. “泊舟明月见”中,明月代表了什么?

    • A. 迷惑
    • B. 清明
    • C. 压力
  3. 诗人对“仙灵”的期待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迷茫
    • B. 追求理想
    • C. 厌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而释今四的这首诗则在宁静中增添了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期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