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

时间: 2025-01-11 22:56:55

花中惯识,压架玲珑雪。

乍见缃蕤间琅叶。

恨春见将了,染额人归,留得个、袅袅垂香带月。

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还比酴醿又娇绝。

自种古松根,待看黄龙,乱飞上、苍髯五鬣。

更老仙、添与笔端春,敢唤起桃花,问谁优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
作者: 姜夔 〔宋代〕

花中惯识,压架玲珑雪。
乍见缃蕤间琅叶。
恨春见将了,染额人归,
留得个袅袅垂香带月。
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
还比酴醿又娇绝。
自种古松根,待看黄龙,
乱飞上苍髯五鬣。
更老仙添与笔端春,
敢唤起桃花,问谁优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花中常见的情景,如同压在架子上的玲珑雪。忽然在缁色的花瓣间看见了琅琊的叶子。春天即将结束,心中充满惋惜,染上春香的佳人将要归去,留下了那轻轻飘荡的香气,伴着明月。那鹅儿真像美酒,我爱那幽雅的芳香,比起酴醿还要娇美。自植古松的根,期待能见到黄龙飞舞,乱飞的青云如同苍老的胡须。再让老仙人添上春意,敢问桃花的开放,究竟谁更胜一筹?

注释:

  • 缃蕤:指黄色的花朵。
  • 琅叶:指清雅的叶子,形容花叶的美丽。
  • 袅袅:形容轻柔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香气。
  • 酴醿:一种酒,通常指美酒。
  • 黄龙: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吉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沙,南宋词人,以词风清丽、格调高雅著称。他的词多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色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词人以花鸟为题,表达对春天的眷恋与惋惜,同时也寄托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洞仙歌》是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词作,姜夔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惋惜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开头的“花中惯识,压架玲珑雪”便塑造了一个清新雅致的意境,花与雪的结合,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含了春天的脆弱与短暂。接下来的“乍见缃蕤间琅叶”,则通过对缁色花瓣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春意盎然的氛围。

整首词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是“恨春见将了,染额人归”,将离别与惜春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最后几句“更老仙添与笔端春,敢唤起桃花,问谁优劣”,则表达了对创作与美的追求,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唤醒那永恒的春天,彰显了他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中惯识,压架玲珑雪:描写春花的美丽,花朵在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玲珑。
  • 乍见缃蕤间琅叶:突显在花丛中看到的清雅叶子,增加了视觉的层次感。
  • 恨春见将了,染额人归:表达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惋惜,暗示佳人即将离去。
  • 留得个袅袅垂香带月:留下轻柔的香气,与明月相伴,增添了诗的意境。
  • 鹅儿真似酒,我爱幽芳:鹅儿的美丽与酒的醇香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幽雅事物的喜爱。
  • 自种古松根,待看黄龙:自植古松,期待未来的美好。
  • 乱飞上苍髯五鬣:形容黄龙飞舞的壮丽景象。
  • 更老仙添与笔端春:表达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 敢唤起桃花,问谁优劣: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唤醒桃花,询问谁更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鹅比作美酒,突显其美好。
  • 拟人:将春天拟人化,表现出情感上的共鸣。
  • 对仗:如“更老仙添与笔端春”,展现了词人的修辞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象征纯洁与脆弱。
  • 香气:代表美好的回忆与感情。
  • :象征欢愉与美好生活。
  • 古松:象征坚韧与时间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提到的“鹅儿”比作什么? A. 酒
    B. 花
    C. 雪
    D. 人

  2. “恨春见将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平静

  3. 诗中提及的“黄龙”象征什么? A. 美好
    B. 吉祥
    C. 伤感
    D. 忧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怀念。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春天的美丽与繁华。

诗词对比:

  • 《洞仙歌》 vs 《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但《洞仙歌》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描绘,而《如梦令》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词技巧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