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林叶落尽,逢春已复曜。
葵藿生谷底,倾心不蒙照。
白话文翻译:
冬天的森林里树叶已经全部落尽,春天来临时又重新焕发了光彩。向日葵和其他植物在谷底生长,心中所向却无法得到阳光的照耀。
注释:
字词注释:
- 冬林:冬天的森林。
- 叶落尽:树叶全部落下。
- 逢春:迎来了春天。
- 复曜:重新照耀,指春天的阳光再次洒落。
- 葵藿:向日葵和其他葵菜类植物。
- 生谷底:在谷底生长。
- 倾心:倾注心情,表达依恋或向往。
- 不蒙照:没有被阳光照耀。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循环,反映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本诗作者为佚名,属于魏晋时期的作品,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高峰,诗歌的风格多样,常常表现出清新、自然的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对自然四季变换的感悟中产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冬季凋零的感慨。它展现了生命的轮回以及植物在不同季节中的生长状况。
诗歌鉴赏:
《子夜四时歌 其十》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古诗,虽然文字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哲学和人生感悟。通过描写冬季森林的凋零和春季的复苏,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希望的交织。
诗中的“冬林叶落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萧瑟与孤寂,象征着生命的沉寂与结束。而“逢春已复曜”则通过春天的光辉,表达了希望和重生的主题,暗示着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依然会在适当的时机中复苏。接下来的“葵藿生谷底”描写了植物在逆境中生长的顽强精神,体现了生命的韧性。最后一句“倾心不蒙照”则揭示了植物虽在生长,却得不到阳光的照耀,暗含了诗人对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和理想的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冬春双方,展现出生命的阴影和光明,给人以思考和启发。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映射出人类情感的复杂,令人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冬林叶落尽:描绘冬天的景象,叶子落尽,象征生命的消逝。
- 逢春已复曜:春天到来,阳光重新照耀,象征新生和希望的到来。
- 葵藿生谷底:向日葵和其他植物在谷底生长,暗示生命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努力向上。
- 倾心不蒙照:表达对阳光的渴望,象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冬与春的对比,展现出生命的循环和无常。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象征:自然现象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希望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轮回,与人类内心的渴望相映成趣。诗人在描绘冬去春来的景象时,表达了对生命复苏的希冀,以及在逆境中坚持追求光明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冬林:象征消逝与孤寂。
- 春:象征希望与新生。
- 葵藿:象征坚韧与追求光明。
- 谷底:象征艰难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冬林”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森林?
- A. 春
- B. 夏
- C. 冬
- D. 秋
-
诗中“葵藿”生长的位置是哪里?
- A. 山顶
- B. 河边
- C. 谷底
- D. 草原
-
诗中“倾心不蒙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赋得古原草送别》 by 白居易: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感伤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春晓》 vs 《子夜四时歌 其十》: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春晓》更侧重于春天的平和与美好,而《子夜四时歌 其十》则结合了冬季的凋零与春天的希望,展现了更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提供古代诗词的经典作品和解析。
- 《诗经》:了解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