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僧院 李远 〔唐代〕 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 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 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 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
白话文翻译:
不必问汤休,谁能避免白发。 百年人生如飞鸟掠过,万事皆如浮沫。 离别的思绪长久地牵绊梦境,情感因纷乱而种下忧愁。 却嫌风景太过美丽,窗外碧云映衬着秋色。
注释:
- 汤休:指南朝宋文学家汤惠休,此处泛指文人。
- 白头:指年老。
- 过鸟:比喻人生短暂。
- 浮沤:水上的泡沫,比喻世事无常。
- 别绪:离别的思绪。
- 情由:情感的缘由。
- 风景丽:风景美丽。
- 碧云秋:碧空中的云彩和秋天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访问一僧院时所作,通过对比自然美景与人生无常,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离别之情的深切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中“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一句,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生匆匆和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而“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则进一步以离别之情为切入点,抒发了情感的纷乱和忧愁。最后两句“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以对美景的嫌恶,反衬出内心的孤寂和哀愁,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开篇即提出人生不可避免的老去,无需文人来问,谁也逃不过白发的命运。
- “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用“过鸟”和“浮沤”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 “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离别的思绪长久地影响着梦境,情感的纷乱导致了忧愁的产生。
- “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以对美景的嫌恶,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和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百年如过鸟”和“万事尽浮沤”,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 对仗:如“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
意象分析:
- 过鸟:象征人生的短暂和匆匆。
- 浮沤:象征世事的无常和虚幻。
- 碧云秋: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映衬出内心的孤寂和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年如过鸟”比喻了什么? A. 人生的短暂 B. 世事的无常 C. 离别的思绪 D. 情感的纷乱 答案:A
-
“却嫌风景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美景的喜爱 B. 对美景的嫌恶 C. 对美景的无感 D. 对美景的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人生短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李远《题僧院》:两者都涉及人生短暂的主题,但李白更多表现的是豪放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李远则更多表现的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离别之情的深切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远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总体发展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