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

时间: 2025-04-29 01:19:52

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

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

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

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日 李远 〔唐代〕 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 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 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 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白话文翻译: 温暖的阳光依偎在帘子旁,清晨时分, 浓郁的春意在箱子里绽放出红色。 发钗斜插,仿佛穿过了彩绘的燕子, 薄薄的罗裙剪裁出春天的虫儿。 巧妙地运用金刀的力量, 寒冷的风侵袭着玉指。 美丽的女子在哪里佩戴这些饰品呢? 山间的鬓发绿意盎然,形成一片丛林。

注释:

  • 暖日:温暖的阳光。
  • 傍帘晓:依偎在帘子旁,指清晨时分。
  • 浓春:浓郁的春意。
  • 开箧红:箱子里绽放出红色,比喻春意盎然。
  • 钗斜穿彩燕:发钗斜插,仿佛穿过了彩绘的燕子。
  • 罗薄剪春虫:薄薄的罗裙剪裁出春天的虫儿。
  • 巧著金刀力:巧妙地运用金刀的力量。
  • 寒侵玉指风:寒冷的风侵袭着玉指。
  • 娉婷:美丽的女子。
  • 山鬓绿成丛:山间的鬓发绿意盎然,形成一片丛林。

诗词背景: 李远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日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女子的形象。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立春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首句“暖日傍帘晓”以温暖的阳光和清晨的帘子为意象,营造出宁静而温馨的氛围。接着“浓春开箧红”用箱子里绽放的红色比喻春意盎然,形象生动。后两句通过发钗和罗裙的描绘,进一步以春天的燕子和虫儿为象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最后两句则通过美丽女子的形象和山间绿意,将春天的美好与女子的美丽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细腻,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首句“暖日傍帘晓”通过温暖的阳光和清晨的帘子,营造出宁静而温馨的氛围。
  • 第二句“浓春开箧红”用箱子里绽放的红色比喻春意盎然,形象生动。
  • 第三句“钗斜穿彩燕”通过发钗和彩绘的燕子,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 第四句“罗薄剪春虫”以薄薄的罗裙和春天的虫儿为象征,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 第五句“巧著金刀力”巧妙地运用金刀的力量,暗示了春天的创造力和活力。
  • 第六句“寒侵玉指风”通过寒冷的风和玉指,形成了一种对比,增强了春天的感觉。
  • 第七句“娉婷何处戴”通过美丽女子的形象,将春天的美好与女子的美丽相结合。
  • 第八句“山鬓绿成丛”以山间的绿意为背景,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浓春开箧红”中的“开箧红”比喻春意盎然。
  • 拟人:如“暖日傍帘晓”中的“傍帘”赋予阳光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立春日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女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暖日:温暖的阳光,象征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浓春:浓郁的春意,象征着春天的活力和美好。
  • 彩燕:彩绘的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活力和美丽。
  • 春虫:春天的虫儿,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 山鬓绿成丛:山间的绿意,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浓春开箧红”中的“开箧红”比喻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春天的美丽 C. 春天的活力 D. 春天的温暖
  2. 诗中“钗斜穿彩燕”中的“彩燕”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春天的美丽 C. 春天的活力 D. 春天的温暖
  3. 诗中“山鬓绿成丛”中的“山鬓”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春天的美丽 C. 春天的活力 D. 春天的温暖

答案:

  1. A. 春天的生机
  2. C. 春天的活力
  3. A. 春天的生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鸟鸣涧》:通过春天的鸟鸣和涧水,展现了春天的宁静和美丽。

诗词对比:

  • 李远的《立春日》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李远的诗更加细腻和温馨,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深沉和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远的这首诗及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这首诗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