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日读楞严经偶成》

时间: 2025-01-26 02:08:02

劳生何扰扰,衰鬓已萧萧。

偶得《楞严》读,都将世虑消。

水流虚谷静,云度碧天遥。

独坐忘言久,西山对寂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暇日读楞严经偶成
作者: 王绂 〔明代〕

劳生何扰扰,
衰鬓已萧萧。
偶得楞严读,
都将世虑消。
水流虚谷静,
云度碧天遥。
独坐忘言久,
西山对寂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一个闲暇的日子里阅读《楞严经》的感受。他感叹人生的烦扰已经使自己变得苍老,白发渐生。偶然翻阅《楞严经》,使他释怀了对世俗烦恼的忧虑。水在空谷中静静流淌,云彩在碧蓝的天空中飘荡,诗人独自坐着,长久地忘却言语,面对着西山的寂静与空旷,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

注释

  • 劳生:生活中的烦扰与忧虑。
  • 萧萧:形容头发稀疏、衰老的样子。
  • 楞严:指《楞严经》,佛教经典。
  • 虚谷:空旷的山谷。
  • 忘言:忘却言语,指心中无念、专注于内心的宁静。
  • 西山:可能指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象征宁静和远离尘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绂,明代著名诗人,生于晚明时期,擅长诗歌与书法,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下午,作者在闲暇时光中阅读佛教经典,反思人生的烦恼与内心的宁静,体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描绘了人生的烦扰与内心的宁静。开头两句“劳生何扰扰,衰鬓已萧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扰的感慨,反映出他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接下来的“偶得楞严读,都将世虑消”显示出佛教经典对他内心的安抚与启迪,表明了读书的力量和思考的价值。水流和云度的描写则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空灵与宁静的境界,诗人通过独坐的状态,进入了一种忘我、超脱的心境,体现了对于世俗的超然态度。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上则深邃而清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劳生何扰扰”:感叹生活的纷扰与不安。
    • “衰鬓已萧萧”:感受到自己因烦恼而逐渐苍老。
    • “偶得楞严读”:在偶然的时刻,拿起《楞严经》阅读。
    • “都将世虑消”:通过阅读,消除了对世俗的忧虑。
    • “水流虚谷静”:描绘自然景象,体现内心的宁静。
    • “云度碧天遥”:云彩在遥远的蓝天中飘荡,表达一种开阔感。
    • “独坐忘言久”:长时间独自静坐,忘却了言语。
    • “西山对寂寥”:面对西山,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寂寥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水流虚谷”和“云度碧天”来比喻内心的宁静。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烦恼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佛教思想对个人心灵的滋养。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宁静与流动,反映内心的平和。
  • :象征着自由与超然,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西山:象征着孤独与宁静,是一种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诗的主题,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 追求名利
    B. 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C. 对世俗的沉迷
    D. 生活的繁忙

  2. “偶得楞严读”的含义是什么?
    A. 诗人抄写经典
    B. 无意中阅读佛教经典
    C. 专心研究经典
    D. 参加佛教会议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绂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庐山谣》在描写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绂更偏向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体的豪放与情感的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楞严经》
  • 《明代诗人王绂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