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时间: 2025-01-11 10:4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有三代器,宝之金玉重。
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
文款隐斑驳,光润岂磨砻。
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
什袭虽珍藏,弃置相伯仲。
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
白话文翻译:
客人拥有三代的器物,宝物如金玉般沉重。
古人所制的器具,求其形状像瓶子和瓮。
其上的文样隐约斑驳,光泽又岂是磨砻能比的?
我感叹这些器物已远离古代,未必能适合现时使用。
虽然这些珍藏的器物,最终也只是被人弃置,彼此相等。
即使有好奇的人来看,终究也不过是把玩而已。
注释:
- 三代器:指的是夏、商、周三代时期所制造的器物,通常指的是古代的珍贵器具。
- 尊彝:尊是古代盛酒器具,彝是古代礼器,指代古代器物的尊贵和典雅。
- 文款:指器物上的花纹和装饰。
- 磨砻:指磨光和抛光的过程,强调光泽的获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绂,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古物的深刻理解而著称。生平情况不详,但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对古代器物的收藏与使用的思考中,反映了作者对古物的珍视与现代生活的疏离感。
诗歌鉴赏:
王绂的《杂诗》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古物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三代古器的珍贵与美丽,表现了对古代文明的怀念和对现代生活的无奈。诗的开篇就以“客有三代器”引出主题,强调这些器物的价值与历史意义。接着,通过“考制谓尊彝,求形类瓶瓮”进一步阐释古物的形态美与实用性。
然而,随着诗的深入,作者的情感逐渐沉重,表达出对这些古物在现代社会中被冷落的无奈。诗中“所嗟去古远,未足适时用”一句,点明了古器在现代生活中的局限性,虽然它们珍贵但已无法适应当下的需求。最后,作者通过“纵有好奇者,相看为玩弄”表达了他对现代人对古物态度的失望,古物被视为玩物而非实用的珍品,这种转变让人唏嘘。
整首诗在对比古今、珍惜与遗弃之间的情感纠葛中,传达出对文化传承的深思,既有对古代文明的敬仰,也有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有三代器:引入主题,说明客人拥有珍贵的三代古器。
- 宝之金玉重:强调这些器物的珍贵与沉重,象征着历史的厚重。
- 考制谓尊彝:古代器物的制造工艺与尊贵地位。
- 求形类瓶瓮:古器的形状与现代器具的相似性。
- 文款隐斑驳:古器上的花纹虽有磨损,但依然可见其美。
- 光润岂磨砻:质感的比较,强调古器的独特光泽。
- 所嗟去古远:对古代的怀念,叹息这些器物已远离古代。
- 未足适时用:古器在现代生活中的不适用。
- 什袭虽珍藏:即使珍藏,最终也难免被遗弃。
- 弃置相伯仲:古器与现代器物在被弃置中的平衡。
- 纵有好奇者:即使有人出于好奇来观赏。
- 相看为玩弄:最终只是把玩,而非真正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古器与现代器物的对比。
- 拟人:古器如同有生命般被视为玩物。
- 反复:对珍贵与遗弃的反复强调,增强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古器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现代社会对其的漠视,反映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代器:象征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
- 金玉:代表财富与尊贵,强调古器的价值。
- 瓶瓮:日常生活器具的象征,反映出古人的生活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绂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明代
- C. 宋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三代器”是指哪几个朝代的器物?
- A. 汉、唐、宋
- B. 夏、商、周
- C. 明、清、民国
- D. 隋、唐、元
- 诗中为什么感叹古器“未足适时用”?
- A. 因为太重了
- B. 因为不够珍贵
- C. 因为不再适合现代生活
- D. 因为失去光泽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绂的《杂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反映了对传统的尊重与现实的无奈,前者更注重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现代的脱节,后者则着重于生活困境与人道关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对古代诗词的全面解读
- 《明代文学史》:对明代文学的详细研究与分析
- 《王绂诗歌研究》:专门研究王绂的诗歌作品与风格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