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再赋牡丹)》

时间: 2025-01-11 10:06:12

去岁君家把酒杯。

雪中曾见牡丹开。

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

欢几许,醉方回。

明朝归路有人催。

低声待向他家道,带得歌声满耳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再赋牡丹)》
作者:辛弃疾

去岁君家把酒杯。
雪中曾见牡丹开。
而今纨扇薰风里,
又见疏枝月下梅。
欢几许,醉方回。
明朝归路有人催。
低声待向他家道,
带得歌声满耳来。

白话文翻译:

去年在你家欢饮把盏,一起赏酒。
正值雪中,曾见那牡丹花开。
而今在轻风徐徐的夏日,
又看到了月下的梅花疏枝。
欢喜有多少,醉意才刚回,
明天回家的路上有人催促。
低声想要向他家打个招呼,
带着满耳的歌声回去。

注释:

  • 牡丹:花中之王,象征富贵。
  • 纨扇:用丝绸制成的扇子,常用于文人雅士。
  • 薰风:温暖的风,暗示夏季的到来。
  • 疏枝:指树枝稀疏,暗示梅花的形象。
  • 低声待向他家道:低声想要去他家问候。

典故解析:

  • “雪中曾见牡丹开”:牡丹在冬雪中绽放,象征坚韧与美丽。
  • “月下梅”:梅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美,梅花常与清雅、孤傲的品格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政治家。其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晚年,表达了他对往昔欢聚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诗中通过对牡丹与梅花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鹧鸪天(再赋牡丹)》是辛弃疾的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词作。全诗通过描绘酒宴、花卉和归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生活的热爱。首句“去岁君家把酒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回忆,仿佛置身于欢聚的场景中。接下来的描写,雪中牡丹与月下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四季的流转与人生的变化。诗人在欢愉中又感受到归路的催促,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词作更为深刻。最后一句“带得歌声满耳来”,不仅仅是对美好回忆的总结,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继续和希望的传承。整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文人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岁君家把酒杯:回忆去年在朋友家中共饮的情景,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 雪中曾见牡丹开:在寒冷的冬天,牡丹花依然绽放,象征着坚韧与美丽。
  • 而今纨扇薰风里:时间转变至夏天,纨扇轻摇,描绘出轻快的夏日场景。
  • 又见疏枝月下梅:再次看到梅花,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美的持续。
  • 欢几许,醉方回:在欢乐中感受到醉意,暗示对生活的陶醉。
  • 明朝归路有人催:归途的催促,暗示生活的责任与牵挂。
  • 低声待向他家道:对朋友的问候,传达了温情与情谊。
  • 带得歌声满耳来:充满音乐感的回忆,暗示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欢几许,醉方回”,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牡丹和梅花的使用,象征着不同的情感和生命状态。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得作品更具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酒、花、归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展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与美丽。
  • 梅花:象征坚韧与孤傲。
  • 酒杯:代表欢聚与友谊。
  • 纨扇:象征文人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雪中曾见牡丹开”表达了什么意象? A. 冬天的寒冷
    B. 美丽与坚韧
    C. 友情的珍贵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而今纨扇薰风里”描述的是___的场景。

  3. 判断题:诗中“明朝归路有人催”反映了诗人对归途的期待。 (对/错)

答案:

  1. B
  2. 夏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李清照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辛弃疾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生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抒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南宋词风的丰富多样。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宋词》
  • 《宋词三百首》
  • 《词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