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江月亭》

时间: 2025-01-26 04:02:18

暮气集江县,斯亭发兴深。

凭栏看巴水,见月过东岑。

浅濑金蛇动,澄潭白璧沉。

天边未归客,折尽此时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暮气集江县,斯亭发兴深。凭栏看巴水,见月过东岑。浅濑金蛇动,澄潭白璧沉。天边未归客,折尽此时心。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江县笼罩在暮气之中,这座亭子激发了深深的兴致。我倚着栏杆,望着巴江的水,看到月亮缓缓越过东边的山岭。浅滩上的水流像金蛇一样舞动,清澈的潭水中仿佛有白璧沉没。天边那些还未归家的旅人,此刻的心情已被这景色深深打动。

注释:

  • 暮气:傍晚的雾霭。
  • 斯亭:此亭,指江月亭。
  • 巴水:指巴江,流经四川东部的一条河流。
  • 东岑:东边的山岭。
  • 浅濑:浅滩上的急流。
  • 金蛇:形容水流波光粼粼,闪烁如金蛇。
  • 澄潭:清澈的深潭。
  • 白璧:白色的玉璧,此处比喻月光映照在水中。
  • 天边未归客:指远行的旅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字巨山,宋代诗人,文学家,其诗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年代不详,但从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情感来看,可能是作者在旅途中,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心境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江县(今四川境内)的江月亭上,观赏巴江夜景时所作。诗中通过对江景和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远方旅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月亭为背景,通过对暮色、江水、月光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首句“暮气集江县”即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随后,“凭栏看巴水,见月过东岑”一句,以动衬静,通过月亮的移动,增强了时间的流逝感。后两句“浅濑金蛇动,澄潭白璧沉”则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江水的动态和月光的静美,形成了动静相宜的画面。结尾“天边未归客,折尽此时心”则抒发了作者对远方旅人的关切和自身情感的流露,使全诗情感更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暮气集江县”:傍晚的雾霭笼罩在江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2. “斯亭发兴深”:此亭激发了作者深深的兴致,表明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
  3. “凭栏看巴水”:作者倚着栏杆,远眺巴江,展现了作者的闲适与沉思。
  4. “见月过东岑”:月亮缓缓越过东边的山岭,增添了时间的流逝感和景色的变化。
  5. “浅濑金蛇动”:浅滩上的水流波光粼粼,如同金蛇舞动,形象生动。
  6. “澄潭白璧沉”:清澈的潭水中,月光映照如同白璧沉没,静谧而美丽。
  7. “天边未归客”:远方的旅人还未归家,引发了作者的思念和关切。
  8. “折尽此时心”:作者的心情被此刻的景色深深打动,情感达到了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浅濑金蛇动”和“澄潭白璧沉”,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美感。
  • 拟人:如“见月过东岑”,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江景和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远方旅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深沉。

意象分析:

  • 暮气:象征傍晚的宁静与忧郁。
  • 巴水:代表流动的生命力和变化。
  • 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和远方的思念。
  • 金蛇: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动态美。
  • 白璧:比喻月光的静美和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巴水”指的是什么? A. 巴江 B. 巴河 C. 巴湖 D. 巴海 答案:A

  2. “浅濑金蛇动”中的“金蛇”比喻的是什么? A. 水流 B. 月光 C. 山影 D. 云彩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折尽此时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郁 C. 思念 D. 平静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豁达与超脱。

诗词对比:

  • 张嵲的《寄题江月亭》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张嵲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嵲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