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
时间: 2025-04-29 04:22: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
作者: 宋之问
闰月再重阳,仙舆历宝坊。
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
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
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
白话文翻译:
在闰月的重阳节,帝王的车驾经过华丽的宝坊。
皇帝的歌声略显清晰,御酒中的菊花依旧鲜黄。
风中的铃铛声喧闹,天上的花瓣在空中轻舞。
游览这美好景色的同时,佛寺也在阳光中显得格外辉煌。
注释:
字词注释:
- 闰月:农历中增加的一个月份,用以调整阴历和阳历的差距。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重阳节。
- 仙舆:指帝王的车驾。
- 宝坊:华丽的建筑或门廊。
- 帝歌:皇帝所唱的歌。
- 风铎:风中响动的铃铛。
- 梵宇:佛教的寺院。
典故解析:
-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寓意长寿与吉祥。诗中提到的重阳节与帝王的庆贺相结合,展示了节日的庄重和喜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文,唐代诗人,以五律和古体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情感真挚,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重阳节,特意应和皇帝的圣制,表达对节日的庆祝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反映了盛唐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诗歌鉴赏:
《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是一首表现重阳节庆典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帝王的出行、歌唱和饮酒等场景,展现出节日的热闹与欢庆。开篇“闰月再重阳”,引出时间的特殊性,暗示着节日的盛大与庄严。接着诗人描绘了“仙舆历宝坊”的场景,表现出帝王的威仪与宝坊的华丽,突显了皇权的神圣与庄重。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帝歌云稍白,御酒菊犹黄”,表现出节日的欢乐和富贵,歌声和美酒的交融营造出一种欢欣鼓舞的氛围。而后句“风铎喧行漏,天花拂舞行”则将视角转向自然,描写了花瓣随风飘舞的美丽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两句“豫游多景福,梵宇日生光”,既是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又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祝福,传达出一种祥和的气氛。整首诗意境开阔,富有层次感,既有对节日的欢庆,也有对自然和宗教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闰月再重阳:在这个特殊的闰月里迎来了重阳节,强调了这一时刻的独特性。
- 仙舆历宝坊:帝王的车驾经过华丽的宫殿,展现出皇权的崇高与气派。
- 帝歌云稍白:皇帝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略显清晰,反映出节日的欢快。
- 御酒菊犹黄:皇帝的酒中菊花仍然鲜黄,暗示着丰盛的饮食与节日的喜庆。
- 风铎喧行漏:风中的铃声响亮,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天花拂舞行:花瓣随风轻舞,渲染出自然的美好与灵动。
- 豫游多景福:游览风景时收获了许多的福气,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梵宇日生光:佛教寺院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辉煌,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仙舆历宝坊,帝歌云稍白”,展现了诗的工整。
- 拟人:如“天花拂舞行”,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庆祝重阳节,通过描绘帝王的庆典与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魅力与人文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象征长寿与健康。
- 仙舆:代表皇权与尊贵。
- 菊花:在重阳节中象征着吉祥。
- 风铎:代表欢快与热闹的氛围。
- 梵宇:象征着宁静与宗教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闰月再重阳中的“闰月”指的是什么? A. 农历的一个月
B. 阳历的一个月
C. 春节
D. 中秋节 -
诗中“仙舆历宝坊”表达了什么意象? A. 自然风光
B. 皇权的威严
C. 节日的喜庆
D. 佛教的庄严 -
“天花拂舞行”中的“天花”指的是什么? A. 天上的云
B. 自然中的花瓣
C. 雪花
D. 星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宋之问的《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都涉及重阳节,但王维更注重表达思乡之情,而宋之问则集中在节日的庆祝与自然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