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三首》

时间: 2025-01-11 06:28:07

块泥封两耳,师旷亦为聋。

离朱捏两目,触面不得通。

折弓断其臂,安得为逢蒙。

白日照六合,光耀当天中。

苟为物所蚀,齯齿犹成童。

君子诚其意,默通大化工。

所以虞舜明,不在双重瞳。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杂兴三首

作者: 郑獬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块泥封两耳,师旷亦为聋。离朱捏两目,触面不得通。折弓断其臂,安得为逢蒙。白日照六合,光耀当天中。苟为物所蚀,齯齿犹成童。君子诚其意,默通大化工。所以虞舜明,不在双重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诗中提到,用泥块封住耳朵,师旷也会变得聋哑;用手捏住眼睛,便无法看到面前的事物。像折断弓箭、断臂的状态,又如何能成为逢蒙这样的智者?阳光普照大地,光辉照耀在天空。倘若被世俗所腐蚀,连牙齿也会重新变得像小孩一样。君子若诚心意图,便能默默地理解并掌握大道。因此,虞舜的聪明才智,并不在于双瞳的明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块泥:泥土,暗指封住耳朵的东西。
  • 师旷:古代著名的盲人音乐家,寓意失去听觉。
  • 离朱:形容捏住眼睛,朱指红色,通常与美好联系。
  • 逢蒙:指古代的智者,强调聪慧与能力。
  • 齯齿:指小孩的牙齿,象征无知。

典故解析:

  • 虞舜:古代中国的贤君,因其智慧与德行被尊崇,此处用来象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貌仪表,而在于内心的真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獬,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情世事,作品多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郑獬生活的动荡时代,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杂兴三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典故,展示出诗人对人类智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诗中运用“块泥封耳”、“离朱捏目”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因外在环境而导致的盲目与聋哑,阐释了对个人内心和智慧的思考。郑獬通过这些极具张力的比喻,揭示了个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无力感,以及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理想的君子形象,强调了诚心与理解的重要性。虞舜的明智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双重的眼睛,而是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内心的诚恳。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块泥封两耳:意味着人们因外界的干扰而失去了听觉,象征着沉默与无知。
  • 师旷亦为聋:引申出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环境所影响,不能听到真理。
  • 离朱捏两目:捏住眼睛意味着拒绝看到真实,暗喻对真相的逃避。
  • 折弓断其臂:失去能力和力量,无法成就伟大的事情。
  • 白日照六合:自然界的光明象征着真理与智慧,普照万物。
  • 苟为物所蚀:如果被物质所侵蚀,连最基本的认识都会丧失。
  • 君子诚其意:强调君子应当真诚,才能理解更深的道理。
  • 所以虞舜明,不在双重瞳: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诚意,而非外在的表象。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照明与暗、聪明与愚昧,突显出人们对智慧的渴望。
  • 比喻:将耳、目、臂用泥封住来形象化地表现失去感知和能力的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困境和对真理的追求,强调诚心与理解的重要性,体现了郑獬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泥土:象征着束缚和无知。
  • 光明:象征着智慧与真理。
  • 君子:代表理想的人格与心灵的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块泥封耳”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聋哑
    • B) 听力正常
    • C) 无知
    • D) A与C都对
  2. “虞舜明”指的是什么?

    • A) 双重瞳
    • B) 内心的诚意
    • C) 外在的聪明
    • D) 物质的追求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人生意义与追求。

诗词对比: 郑獬的《杂兴三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体现了对人生的思索,但郑獬更偏向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强调人生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