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蛮洞》

时间: 2025-02-04 16:18:52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蛮洞
作者: 宋之问 〔唐代〕

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越岭而行,来到蛮溪的情景。千重山岭交错,溪水沿着十里弯曲流淌。竹林遮蔽了樵夫的道路,浮萍覆盖了钓鱼人的家。树林昏暗中交错着枫叶,园中香气弥漫,橘花盛开。谁会在这荒凉的地方怜惜我呢?我独自一人欣赏这片云霞。


注释:

字词注释:

  • 越岭:穿越山岭。
  • 蛮溪:指山区的溪流。
  • 樵子:砍柴的人。
  • 萍匝:浮萍覆盖。
  • 孤赏:独自欣赏。
  • 云霞:指天空中的云彩和霞光。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常见的山水诗意象在此得到了体现,表现了诗人对乡野风光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649年-713年),字子文,号少微,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诗人常游历于自然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并将其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诗中描绘的蛮洞与溪水,可能是诗人旅行时遇到的风景,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孤独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蛮洞》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田园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中“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开篇即以山水交错的景象引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的“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的情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静谧与安逸。

而“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意境,暗示着秋天的到来,枫叶和橘花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最后一句“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自然的思考,虽身处荒凉之地,但仍能独自欣赏云霞,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越岭千重合:形容山峦重叠,气势磅礴。
  • 蛮溪十里斜:溪水蜿蜒流淌,描绘了自然的柔美。
  • 竹迷樵子径:竹林迷雾般地遮挡了樵夫的去路,暗示了自然的幽深。
  • 萍匝钓人家:浮萍覆盖了钓鱼人的住所,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场景。
  • 林暗交枫叶:树林阴暗中交错的枫叶,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园香覆橘花:园中香气弥漫,橘花盛开,表现出自然的丰盈与美丽。
  • 谁怜在荒外:诗人发出孤独的感慨,表达对理解者的渴望。
  • 孤赏足云霞:即使孤独,依然能欣赏自然的美景,表现出诗人的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如“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谁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使自然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岭:象征高远与坚韧。
  • 溪水:代表流动与生命。
  • 竹林:象征隐逸与安静。
  • 枫叶:象征秋天与凋零。
  • 橘花:象征丰收与快乐。
  • 云霞:象征梦幻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蛮溪”的意思是: A. 大河
    B. 溪流
    C. 湖泊

  2. “林暗交枫叶”中“暗”字的含义是: A. 光亮
    B. 昏暗
    C. 清晰

  3.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村庄
    B. 自然与孤独
    C.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口》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宋之问的《过蛮洞》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孤独感,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