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鹤鸣亭》
时间: 2025-01-11 09:50: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下萧然一秃翁,
斜阳扶杖对西风。
功名此去心如水,
富贵由来色是空。
便好洗心依佛祖,
不妨强笑伴儿童。
客来闲说那堪听,
且喜新来耳渐聋。
白话文翻译:
在树林下,有一位萧条的秃头老翁,
斜阳照在他身上,手持拐杖面对西风。
对功名利禄已无所求,心中如水般平静,
而富贵不过是虚幻的色彩而已。
不如洗净心灵,依附于佛祖,
也没什么不好,强颜欢笑陪伴儿童。
客人来访,随便聊聊又怎么能听得进去,
只愿耳朵渐渐听不清新来的话语。
注释:
- 萧然:形容宁静或萧条,这里指环境清幽。
- 秃翁:指光头的老人,象征老年和淡泊。
- 斜阳:指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扶杖:手持拐杖,表示老人行动不便。
- 功名:指名利,诗中表明对名利的淡泊。
- 色是空:意指外在的富贵都是空幻无实。
- 洗心依佛祖:意指清洗内心,向佛求得宁静。
- 强笑:勉强笑容,表明内心的无奈。
- 耳渐聋:耳朵逐渐听不清,表现对外界的淡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常以音乐性和情感丰富著称。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见证了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作品多反映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
《题鹤鸣亭》是在辛弃疾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名利和内心宁静的思考。此时的辛弃疾已历经沧桑,面对人生的无常,他选择了隐逸与归宁的生活。
诗歌鉴赏:
《题鹤鸣亭》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表现了辛弃疾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名利的淡泊。诗的开头通过描绘一位秃头老翁,营造出了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随着斜阳和西风的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以“功名此去心如水”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淡泊,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淡然。
“富贵由来色是空”,这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深刻反思,辛弃疾认为富贵如浮云,终究是空幻。因此他提议“便好洗心依佛祖”,希望通过宗教信仰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而“强笑伴儿童”则表现出他对生活乐观的一面,尽管内心充满无奈,仍愿意与儿童为伴,分享简单的快乐。
最后两句“客来闲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则暗示了对外界纷扰的排斥,表明他对来自外界的声音的漠然,体现出一种超脱与自我保护的心态。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下萧然一秃翁:描绘环境的宁静与老人的孤独。
- 斜阳扶杖对西风:时间的流逝,老人面对自然的安详。
- 功名此去心如水:内心对名利的淡然,心境如水般宁静。
- 富贵由来色是空:强调外在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虚幻。
- 便好洗心依佛祖:提倡内心的洗净与宁静,寄托于宗教。
- 不妨强笑伴儿童:虽内心无奈,仍愿意陪伴儿童,展现乐观。
- 客来闲说那堪听:对外界的疏离感,显示内心的宁静。
- 且喜新来耳渐聋:对新事物的漠然,反映出一种超脱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功名此去”和“富贵由来”。
- 比喻:“心如水”比喻内心的宁静。
- 意象:斜阳、西风、儿童等意象,营造出宁静和淡泊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老年人的智慧与宁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才是人生的真正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下:象征宁静与隐逸,暗示诗人对世俗的逃避。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秃翁:象征老年与智慧,亦反映出人生的孤独。
- 佛祖:代表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儿童:象征纯真与快乐,反映诗人对生活乐观的一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功名此去心如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名利的渴望
B. 对名利的淡泊
C. 对名利的无奈
D. 对名利的追求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便好洗心依__”,作者希望通过什么来获得内心宁静?
-
判断题:诗人对儿童的陪伴是出于无奈。(对/错)
答案:
- B
- 佛祖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偏向豪放与激情。
- 杜甫《登高》:表现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与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通过这些对比,可以看到辛弃疾在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时,更多地倾向于一种超脱与宁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