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偶作)》

时间: 2025-01-26 01:52:39

艳杏夭桃两行排。

莫携歌舞去相催。

次第未堪供醉眼,去年栽。

春意才从梅里过,人情都向柳边来。

咫尺东家还又有,海棠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偶作)
作者:辛弃疾
艳杏夭桃两行排。
莫携歌舞去相催。
次第未堪供醉眼,去年栽。
春意才从梅里过,人情都向柳边来。
咫尺东家还又有,海棠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艳丽的杏花与桃花并排开放,请不要催促我去歌舞。眼前的花朵还未能让我陶醉,去年种下的花正好开。春意刚从梅花边上飘过,人们的情感都向柳树边靠拢。咫尺之处东边的邻居家还有海棠花在盛开。


注释

  • 艳杏:指美丽的杏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夭桃:指开得鲜艳的桃花,形容春天的繁华。
  • 莫携歌舞去相催:不要催促我去参加歌舞活动。
  • 次第:顺序、依次。
  • 供醉眼:让人陶醉的景象。
  • 梅里:梅花旁,指春意从梅花的地方经过。
  • 人情:人们的情感和活动。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海棠:一种花卉,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梅花、杏花、桃花和海棠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复苏。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志节和坚韧,杏花和桃花则常与爱情、青春相关。海棠花则常常代表着美丽和短暂的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爱国志士。他的词作富有豪放之气,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创作背景
《浣溪沙(偶作)》是在辛弃疾晚年所作,正值春天,诗人描绘了周围花开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春天的花卉作为引子,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人情的变化。开篇的“艳杏夭桃两行排”用鲜艳的杏花和桃花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令人向往。而接下来的“莫携歌舞去相催”,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这样的美丽景色面前,他并不愿意被催促去参与歌舞,而是希望能静静欣赏这份春意。

随着词意的深入,诗人提到“春意才从梅里过”,这句话不仅蕴含了春天的气息刚刚到来,更反映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人们的情感似乎也在不断变化,向“柳边来”。最后一句“咫尺东家还又有,海棠开”,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近在咫尺的美好,海棠花的盛开象征着希望与美丽的永恒。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情的冷暖,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的珍惜,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艳杏夭桃两行排:描绘春日的景色,杏花和桃花争相开放,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2. 莫携歌舞去相催:表达诗人不愿被外界的喧嚣所扰,更想沉浸在花海中。
  3. 次第未堪供醉眼,去年栽:花朵虽美,却是去年的栽种,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4. 春意才从梅里过:春天的气息刚刚从梅花边经过,暗示春天的迟到与珍贵。
  5. 人情都向柳边来:人们的情感向着柳树靠拢,象征着春天带来的温暖与团聚。
  6. 咫尺东家还又有,海棠开:邻居家的海棠花也在盛开,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朵与人情相结合,表现春天的美好。
  • 对仗:词中运用了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拟人:春意和人情被赋予了情感,增添了人文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美好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情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柳树: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表现人情的柔软。
  • 海棠花:象征着美好与短暂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辛弃疾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花卉有哪几种?
    A. 梅花、桃花、海棠
    B. 杏花、桃花、海棠
    C. 牡丹、桃花、梅花

  3. 诗人希望在春天做什么?
    A. 参加歌舞
    B. 安静欣赏花朵
    C. 离开城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桃花源记》:陶渊明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浣溪沙(偶作)》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反映了春天的美好,但辛弃疾更关注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内心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