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题岐山周公庙》

时间: 2025-01-27 03:30:18

周人尚记有周公,禾黍离离下有宫。

破豆烝豚非以报,野巫长跪若为通。

山围栋宇泉流近,凤去梧桐落叶闬。

有客赋诗题屋壁,二南犹自有遗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周人尚记有周公,
禾黍离离下有宫。
破豆烝豚非以报,
野巫长跪若为通。
山围栋宇泉流近,
凤去梧桐落叶闬。
有客赋诗题屋壁,
二南犹自有遗风。

白话文翻译:

周人仍然记得周公的事迹,
稻谷和黍米在宫殿的下方生长。
破豆和烹猪的宴席并不是用来报答的,
野外的巫师跪在地上仿佛在交流。
山环绕着屋舍,泉水流淌得很近,
凤凰离去,梧桐树下落叶满地。
有客人作诗在墙壁上题写,
《二南》的风范仍然存在于这里。

注释:

  • 周公:指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功臣,礼乐文化的奠基者。
  • 禾黍:指稻谷和黍米,象征丰收。
  • 破豆烝豚:破豆指豆类的烹饪,烝豚指烹调猪肉,意为宴席的食物。
  • 野巫:指山野的巫师,象征古代宗教信仰。
  • 凤去梧桐:凤凰与梧桐树是一种象征,代表高洁和理想的追求。
  • 二南:指《诗经》中的《南风》和《南陔》,二南代表周代的诗歌风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在文学上以诗、文、词皆有成就,尤其在诗词方面,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辙游览岐山周公庙时,表达了对周公及其文化的敬仰。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功臣,被视为礼乐文化的象征,诗中通过对周公庙的描绘,反映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与思考。

诗歌鉴赏:

苏辙的《次韵子瞻题岐山周公庙》是一首富有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的诗。诗中回顾了周公的历史和周代的礼乐文化,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首联“周人尚记有周公”一句,直接点出周公的重要性,展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接着“禾黍离离下有宫”描绘出周公庙周围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和谐,禾黍的丰收象征着周代的繁荣。

诗中提到的“破豆烝豚非以报”则引发了对古代宴席文化的思考,宴席不仅仅是为了报恩,更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接下来的描写“山围栋宇泉流近”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泉水流淌,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受,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两句提到“有客赋诗题屋壁”,表达了诗人在此地的感慨与共鸣,二南的遗风更是将周公庙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延续的主题推向高潮。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苏辙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体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功底和对传统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周人尚记有周公:周代的人们仍然铭记周公的伟业,体现了周公的历史地位。
  2. 禾黍离离下有宫:描绘周公庙周围的丰收景象,象征着周代的繁荣。
  3. 破豆烝豚非以报:宴席不是为了报恩,暗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4. 野巫长跪若为通:野外的巫师跪地,仿佛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强化了宗教文化的存在感。
  5. 山围栋宇泉流近:自然环境的描绘,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6. 凤去梧桐落叶闬:凤凰离去,梧桐树下落叶满地,象征着理想的追求和历史的沉淀。
  7. 有客赋诗题屋壁:客人在庙中作诗,表现了文化交流和历史的延续。
  8. 二南犹自有遗风:二南诗风的传承,彰显了周公庙作为文化象征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禾黍离离”与“山围栋宇”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凤去梧桐”则用比喻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周公庙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与尊重,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周公:代表古代圣贤,象征道德与智慧。
  2. 禾黍:象征丰收与繁荣,传达对农业文化的赞美。
  3. 野巫:象征古代信仰与宗教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崇拜。
  4. 凤与梧桐:象征理想与追求,表现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5. 泉水:象征生命与清新,反映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辙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周公”是谁的称号? A) 周朝的开国皇帝
    B) 周朝的开国功臣
    C) 周朝的诗人
    D) 周朝的士人

  3. “凤去梧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古代的信仰
    B) 理想的追求
    C) 自然的和谐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1. B) 宋代
  2. B) 周朝的开国功臣
  3. B) 理想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苏辙与苏轼的作品对比:苏辙的诗更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而苏轼则多展现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繁荣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精选》
  • 《苏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