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山中谈虎赋二章》
时间: 2025-02-04 16:19:48意思解释
听山中谈虎赋二章
原文展示:
樵夫山下日将暮,忽逢饥虎在中路。
目光如炬齿如霜,举头为城腹为墓。
偷生无计就死难,再拜祈哀号且诉。
我贫且老孤无儿,瘦骨几何君勿悮。
垂头兀坐欲有问,歘尔翻身入云雾。
君不见悍吏捉人吮甘膏,千拜万拜不可逃。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下,樵夫正准备回家,天色渐暗,突然遇到了一只饥饿的老虎挡在路上。
老虎的目光炯炯,牙齿如霜,抬头仿佛是城郭,低头则似坟墓。
我本无路可逃,生存的希望渺茫,只能再拜乞求,悲哀地诉说。
我年老无子,孤苦无依,身体瘦弱,请您不要心生怜悯。
我垂头坐着,似乎想要问什么,忽然间老虎翻身消失在云雾中。
你难道没见过悍吏抓人时的狠辣,千拜万拜也无从逃脱。
注释:
- 樵夫:砍柴的人。
- 目光如炬:形容眼神炯炯,像火炬一样明亮。
- 城腹:指老虎抬头的姿态,像城墙一样威严。
- 墓:指老虎的低头姿态,象征死亡。
- 悮:古义为“怜悯”。
- 歘尔:忽然、突然的意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黎廷瑞,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擅长诗词,风格以直白、质朴见长。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时期,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脆弱的深刻感悟和对不公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樵夫与虎的遭遇,生动地描绘了生死攸关、绝境求生的情态。开篇即展现出一种紧迫感,随着日暮降临,樵夫的处境愈发险恶。老虎的形象不仅是肉体上的威胁,更象征着无情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诗歌中反复的拜求和哀诉,表现了樵夫内心的恐惧与无助。通过“我贫且老孤无儿”几句,诗人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深层思考,揭示了在强权与暴力面前,个体的脆弱与无奈。
诗中“千拜万拜不可逃”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对抗暴力与不公的无力感。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气势磅礴,情感深邃而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樵夫山下日将暮”:樵夫在黄昏时分,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 “忽逢饥虎在中路”:突遇天敌,生死攸关的瞬间。
- “目光如炬齿如霜”:老虎的凶猛形象,增强紧张氛围。
- “再拜祈哀号且诉”:无奈的求生本能,悲哀诉说命运的不公。
- “我贫且老孤无儿”:表现樵夫的孤独与无助。
- “垂头兀坐欲有问”:描绘樵夫绝望的姿态,似乎在寻求答案。
- “君不见悍吏捉人吮甘膏”:通过对比,揭示社会黑暗与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虎比作城与墓,象征生与死。
- 拟人:赋予虎以目光与意志,让其成为命运的化身。
- 对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探讨人类在命运与强权面前的无奈与脆弱,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意象分析:
- 老虎:象征着强权、暴力与死亡。
- 樵夫:代表普通人的无助与孤独。
- 黄昏:暗示生命的终结、希望的消逝。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黎廷瑞
- C. 杜甫
- 诗中樵夫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 A. 幸福
- B. 恐惧与无助
- C. 兴奋
- “目光如炬齿如霜”中的“如炬”指什么?
- A. 眼睛明亮
- B. 牙齿锋利
- C. 形态威猛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探讨人与自然、命运的关系。
- 诗词对比: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在社会动荡中的无奈与苦楚,主题与本诗相似,探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助。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学习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