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山前风雨欲黄昏》
时间: 2025-01-11 05:20: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山前风雨欲黄昏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山前风雨欲黄昏。
山头来去雪。
鹧鸪声里数家村。
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
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
儒冠多误身。
白话文翻译
在山前,风雨将至,黄昏即将来临。山顶上飞舞的雪花。鹧鸪叫声中,隐约可见几家村落。在潇湘地区遇见老朋友。轻挥羽扇,整理着纶巾。年轻时骑马尘土飞扬。如今却憔悴不堪,只能赋诗招魂。儒生的冠帽常常误了自己的身世。
注释
- 山前:山的前面,指的是风雨来时的景象。
- 欲黄昏:将要黄昏,意指天色渐暗,暗示即将到来的变化。
- 鹧鸪声:鹧鸪是一种鸟,鸣叫声清脆,常用来渲染乡村宁静的气氛。
- 潇湘:潇湘,指的是湘江地区,以水乡著称。
- 挥羽扇,整纶巾:描绘出一种优雅的风度,羽扇和纶巾都是文人雅士的标志。
- 少年鞍马尘:形容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和追逐风尘的生活。
- 如今憔悴赋招魂:如今已是憔悴不堪,写诗以招魂,表达对往事的追忆和对青春的怀念。
- 儒冠多误身:儒生的冠帽常常让自己迷失方向,暗指对传统学术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吟先生,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深受后人喜爱,常以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为题材。
创作背景
《阮郎归·山前风雨欲黄昏》创作于辛弃疾的中晚年,正值他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之时。诗中既有对故人的怀念,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阮郎归·山前风雨欲黄昏》以其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意境著称。开篇描绘了山前的风雨,给人以即将来临的黄昏之感,暗示着人生的变化和无常。随着景象的展开,鹧鸪的鸣叫声与村落的景象,营造出一种乡村宁静、恬淡的氛围,仿佛让人回忆起过往的温馨时光。
接下来,诗人回忆与故人的相遇,挥舞羽扇、整理纶巾的形象,展现了他年轻时的潇洒与风度。这种对比与反衬,使得“如今憔悴”显得更加引人深思,展现出时光的无情与个人理想的破灭。辛弃疾通过“赋招魂”的方式,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青春的渴望,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惆怅。
最后一句“儒冠多误身”,则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辛弃疾作为儒者,常常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首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历史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辛弃疾豪放而又细腻的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前风雨欲黄昏。
描绘了即将来临的黄昏时分,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变化与不安。 -
山头来去雪。
通过山头的雪,传达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象征着孤独和遥远的思念。 -
鹧鸪声里数家村。
鹧鸪的叫声与村落构成宁静的乡村画面,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
潇湘逢故人。
在潇湘相遇故友,反映出对过往情谊的珍视。 -
挥羽扇,整纶巾。
形象地展示了年轻时的风度与潇洒,带有对往昔的怀念。 -
少年鞍马尘。
形容年轻的意气风发,追逐风尘,充满活力。 -
如今憔悴赋招魂。
由过去的辉煌转入如今的憔悴,表达对青春与理想的失落感。 -
儒冠多误身。
对传统儒生身份的反思,暗示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雨欲黄昏”,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鹧鸪声与村落相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挥羽扇,整纶巾”,展现出词人的文人气质。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山前的风雨为引,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对青春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辛弃疾在历史变迁中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前:象征着人生的起点与归宿。
- 风雨:象征变化与不安。
- 鹧鸪:象征乡愁与故乡的温暖。
- 潇湘:象征着情谊与理想的寄托。
- 羽扇、纶巾:象征文人雅士的气质与风度。
- 少年鞍马尘:象征青春的活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鹧鸪”象征什么? A. 宁静的乡村
B. 迅速的变化
C. 对青春的怀念 -
填空题:诗中“如今憔悴赋___”意指对往昔的追忆。
-
判断题:诗中“儒冠多误身”反映了辛弃疾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对/错)
答案
- A
- 招魂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同样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思念。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展示豪放而细腻的情感。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
辛弃疾的词多表现豪放的爱国情怀,而李清照则多以细腻的情感与个人生活为题。两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