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时间: 2025-01-25 23:08:15

黄花谩说年年好。

也趁秋光老。

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

家住三山岛。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
作者: 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也趁秋光老。
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三山岛。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开头提到黄花每年都说得好,正好趁着秋光渐老。青丝的鬓发在秋天也不觉惊慌,像是在酒杯前,与美丽的花朵同笑。蟠桃树上结的果子也不知道有多少,家住在三山岛上,何时才能骑着鸾鸟归来?在这茫茫的沧海飞尘中,人世间的因缘也就结束了。


注释

  • 黄花:指菊花,象征着秋天的美好。
  • 谩说:随意地、轻松地说。
  • 秋光老:秋天的光景渐渐衰老。
  • 绿鬓:青丝的鬓发,指年轻的容颜。
  • 斗尊:酒杯,指饮酒的场合。
  • 蟠桃:蟠桃是神话中的仙果,象征着长寿和美好。
  • 三山岛: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向往的理想生活。
  • 跨归鸾:骑着神鸟归来,象征着回归美好的生活。
  • 沧海飞尘:比喻世事如烟,易逝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著名的词人和抗金名将。其词风豪放,情感深厚,兼具豪情与细腻,作品常将个人的感慨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国事多艰之时,词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惘与无奈,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醉花阴·黄花谩说年年好》是一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之作。开头的“黄花谩说年年好”用轻松随意的口吻引入,似乎在描绘一幅秋日的美景,却又潜藏着秋意的萧条与时光的流逝。词中提到的“绿鬓不惊秋”,传达了对年轻时光的留恋与对秋天的淡然,似乎在说即使岁月流逝,也不必惊慌,因为年华的美好在于当下的享受。

随着词意的发展,蟠桃的意象则引出了对长寿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哲思。然而,最后一句“人世因缘了”则是一种无奈的感慨,表达了对人世间缘分的思考,似乎在反映出对理想追求的渺茫与无力。

整首词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有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出辛弃疾深刻的生活哲学与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花谩说年年好:表现对菊花的赞美,暗含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眷恋。
  2. 也趁秋光老:借秋光的衰老,暗示自己的年华也在流逝。
  3. 绿鬓不惊秋:年轻的容颜不会因秋天的到来而感到慌张,表现出一种洒脱。
  4. 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在酒杯前与花同笑,描绘出欢快的饮酒场景。
  5. 蟠桃结子知多少:蟠桃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的期望与人生的丰盈。
  6. 家住三山岛:三山岛象征着理想的归宿,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 何日跨归鸾:希望骑着神鸟归来,表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8. 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感叹人生如烟,缘分已尽,表现出无奈与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蟠桃结子”,将美好的愿望比作桃子,增强了象征意义。
  • 拟人:如“人好花堪笑”,赋予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词运用了许多对仗手法,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短暂、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折射出词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花:象征秋天的美好,代表着生命的成熟与衰退。
  • 蟠桃:象征长寿与美好的愿望,代表着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
  • 三山岛:象征着理想的归宿与梦幻的生活,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象征着高贵与神秘,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词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哪种花?
    A. 梅花
    B. 菊花
    C. 桃花
    D. 玫瑰

  2. 填空题:诗中“蟠桃结子知多少”中,蟠桃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家住三山岛”是指现实中的地方。
    A. 对
    B. 错

答案

  1. B
  2. 美好的愿望与长寿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感慨。
  • 苏轼的《水调歌头》:探讨人生的哲理与理想。

诗词对比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辛弃疾的词更加强调豪放与壮烈,而李清照则表现出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词的艺术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