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时间: 2025-01-10 23:04: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龙吟
李慈铭 〔清代〕
小园遍是杨花,濛濛做尽东风色。
几回茗艼,雨丝如梦,已过寒食。
选石安琴,芟枝布几,暂消迟日。
看缃桃落处,苔钱满地,刚绣出,春愁迹。
可叹年年华发,且连朝玉缸狼藉。
溪唇挑菜,墙头度馔,漫通残客。
一觉斜阳,风前酒醒,解衣吹笛。
又黄昏近也,梨花月底,衬栏干雪。
白话文翻译:
在小园中,满是飞扬的杨花,轻柔的东风将它们吹得纷纷扬扬。几次品茗时,细雨如梦般飘洒,寒食节已经过去。挑选石头安放琴,修整枝叶铺上几,暂时打发这漫长的日子。看那缃桃落下的地方,地上满是青苔和钱草,刚绣出的春愁痕迹。可惜年年岁岁,时光流逝,早晨的玉缸已显狼藉。溪边挑菜,墙头品尝美食,闲聊的残客漫无目的。一觉醒来,斜阳西斜,风中酒意渐退,解衣吹笛。天色已近黄昏,梨花在月光下,映衬着栏杆如雪。
注释:
- 杨花:杨树的花絮,春天飞舞的白色花瓣。
- 濛濛:形容细雨或轻雾的样子。
- 寒食:古代节日,通常在清明前的二、三天,禁火食冷。
- 缃桃:一种桃花,象征春天的美丽。
- 苔钱:青苔和钱草,指春天的景象。
- 年年华发:年复一年,岁月流逝。
- 玉缸:古代盛酒的器具。
- 梨花月底:指梨花在月光下的景象,象征着春天的清冷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活跃于雍正、乾隆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水龙吟》创作于春天的时节,诗人置身于小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时光的流逝。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对人生无常、青春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追忆。
诗歌鉴赏:
《水龙吟》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春天场景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变化紧密结合。开篇以“小园遍是杨花”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春日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几回茗艼,雨丝如梦”,将时光的流逝与春雨的细腻相结合,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梦幻的感觉。
在诗的中段,诗人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溪唇挑菜,墙头度馔”,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平淡与真实。诗人用“解衣吹笛”来表现内心的惬意与放松,形成了与前文的春愁形成鲜明对比。
结尾处,诗人用“又黄昏近也,梨花月底,衬栏干雪”来表现黄昏时分的意象,将春天的美好与即将来临的夜晚相对照,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美好事物的短暂。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也渗透着对人生、时光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园遍是杨花:描绘小园中杨花飘舞的春景。
- 濛濛做尽东风色:形容春风轻柔,带来细雨。
- 几回茗艼:几次品茶。
- 雨丝如梦:细雨如梦,营造梦幻的氛围。
- 已过寒食:指时间的流逝,寒食节已过。
- 选石安琴:安放琴于石头之上。
- 芟枝布几:修整枝叶,铺上几,营造闲适气氛。
- 暂消迟日:暂时打发漫长的日子。
- 看缃桃落处:观察桃花落下的地方。
- 苔钱满地:地上满是青苔与钱草。
- 刚绣出,春愁迹:春愁的痕迹刚刚显现。
- 可叹年年华发:感叹岁月流逝,年年华发。
- 且连朝玉缸狼藉:早晨的酒器已显狼藉。
- 溪唇挑菜:溪边挑菜的情景。
- 墙头度馔:墙头品尝美食。
- 漫通残客:闲聊的残客随意而来。
- 一觉斜阳:一觉醒来,看到斜阳。
- 风前酒醒:风中酒意渐醒。
- 解衣吹笛:解衣后吹笛,显得惬意。
- 黄昏近也,梨花月底:黄昏渐近,梨花在月下。
- 衬栏干雪:映衬着栏杆,如雪般洁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雨丝如梦”比喻细雨,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将春天的细雨描绘得如梦般轻柔。
- 对仗:如“溪唇挑菜,墙头度馔”,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流露出对青春的怀念与珍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杨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代表了青春的短暂。
- 细雨:象征梦幻与柔情,传达出诗人的细腻情感。
- 桃花:代表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
- 青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梨花:在月色下的梨花,象征着清冷美丽的春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水龙吟》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 B. 李慈铭
- C. 杜甫
-
诗中“已过寒食”指的是?
- A. 春天的结束
- B. 寒食节的到来
- C. 寒食节的经过
-
诗中提到的“缃桃”象征着什么?
- A. 美好的春天
- B. 秋天的丰收
-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与人生哲理。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vs 《水龙吟》:两首诗都描绘春天的景象,但前者更注重景色的壮丽与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侧重日常生活的细腻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李慈铭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