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席上和人韵送李子永提干)》

时间: 2025-01-10 23:12:16

旋制离歌唱未成。

阳关先画出,柳边亭。

中年怀抱管弦声。

难忘处,风月此时情。

夜雨共谁听。

尽教清梦去,两三程。

商量诗价重连城。

相如老,汉殿旧知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席上和人韵送李子永提干)
辛弃疾

旋制离歌唱未成。
阳关先画出,柳边亭。
中年怀抱管弦声。
难忘处,风月此时情。
夜雨共谁听。
尽教清梦去,两三程。
商量诗价重连城。
相如老,汉殿旧知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我正在酝酿离别的歌曲,但却还未唱成。阳关的曲调已经先行响起,柳树边的亭子在眼前浮现。中年时我仍然沉醉于音乐和乐器的声响。难以忘怀的,是此时此刻的风月情怀。夜雨中,又有谁来倾听我的心声呢?我只能任由清梦随风而去,走了两三程。我们商讨着诗的价格,却重如连城。相如老了,昔日的汉殿旧友仍然声名显赫。

注释

  • 旋制:指正在酝酿或创作。
  • 离歌:指送别的歌曲。
  • 阳关:指《阳关三叠》,古曲名,常用于送别。
  • 柳边亭:柳树旁的亭子,营造出一种柔美的意境。
  • 管弦声:音乐的声音,表现出对乐声的热爱。
  • 风月:指美好的自然景色与情感。
  • 夜雨:夜间的雨,增加了情感的孤独感。
  • 商量诗价:讨论诗歌的价值,反映出对艺术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现实结合,表达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内心感慨万千之时,写作缘于对友人李子永提干的送别之情,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小重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开头几句以“旋制离歌唱未成”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景。阳关的曲调、柳边的亭子,不仅是对美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中年怀抱管弦声,表达了辛弃疾对音乐的热爱与依恋,反映出他在繁忙政治生活中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同时,“难忘处,风月此时情”则将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深情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夜雨共谁听,夜雨的孤寂感与离别的伤感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最后,提到“商量诗价重连城”,不仅是对艺术价值的思考,更是对友情和人生的深刻反思。整体而言,辛弃疾通过音乐、自然和情感的交融,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既欢愉又惆怅的氛围,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旋制离歌唱未成:表达了诗人正处于创作的过程,暗示离别之情尚未完全表达出来。
  • 阳关先画出,柳边亭:通过阳关曲调与柳边亭子营造出美丽的场景,传达离别的意境。
  • 中年怀抱管弦声:反映诗人对音乐的热爱,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情。
  • 难忘处,风月此时情:强调此时此刻的美好与难忘,情感真挚。
  • 夜雨共谁听:暗示孤独,无人倾听他的心声,增加了情感的沉重感。
  • 尽教清梦去,两三程:表达对美梦的无奈失去,暗示人生的无常。
  • 商量诗价重连城:对艺术价值的思考,表达对诗歌的重视。
  • 相如老,汉殿旧知名:提到古代诗人屈原,反映出对文学的敬仰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阳关”与“柳边亭”,形成优美的对称结构。
  • 隐喻:如“夜雨”象征孤独,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将“清梦”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同时也蕴含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音乐、自然等意象,诗人传达了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关:象征离别与思念,传递出浓厚的情感。
  • 柳边亭:表现出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的结合。
  • 夜雨:象征孤独与哀愁,增强了情感的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的《小重山》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离别与思念
    B. 爱情与希望
    C. 友情与团聚

  2. 诗中提到的“阳关”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首古曲
    C. 一处风景

  3. “夜雨共谁听”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孤独与无奈
    B. 快乐与愉悦
    C. 厌倦与烦躁

答案:1.A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离别的感慨,但辛弃疾更加强调对友情的思念,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惆怅。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小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