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明广文见和再用韵答之》

时间: 2025-01-10 18:56:36

彼茁江汉姿,当春风露足。

美芹或以献,深愧野人腹。

君诗穷草木,命骚可奴仆。

更怜无俗韵,爱竹不爱肉。

渠侬如石鼎,正作蛟龙缩。

欲烹无鱼来,苍蝇声绕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彼茁江汉姿,当春风露足。
美芹或以献,深愧野人腹。
君诗穷草木,命骚可奴仆。
更怜无俗韵,爱竹不爱肉。
渠侬如石鼎,正作蛟龙缩。
欲烹无鱼来,苍蝇声绕屋。

白话文翻译:

这位在江汉水域里茁壮成长的人儿,正值春风拂面,露出脚踝;
美味的芹菜或许可以奉献给你,然而我却深感愧疚,因为我只是一介乡野之人。
你的诗歌穷尽了草木之情,而我的骚诗却愿意为你做奴仆;
更可怜的是我没有世俗的韵味,爱竹的却不爱肉。
他就像一口石鼎,正如蛟龙般蜷缩;
想要烹饪,但无鱼可捕,苍蝇在屋子里嗡嗡作响。

注释:

  • 彼茁江汉姿:指的是在江汉地区生长茁壮的草木。
  • 美芹:是指美味的芹菜,用于奉献。
  • 深愧野人腹:野人指乡野之人,形容自己文采不及。
  • 君诗穷草木:指对方的诗歌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草木。
  • 命骚可奴仆:愿意为对方的诗歌服务。
  • 爱竹不爱肉:表现出对清雅的竹子喜爱,而对世俗的肉食没有兴趣。
  • 渠侬如石鼎:比喻对方的沉稳。
  • 欲烹无鱼来:形容想要做事却没有材料可用。
  • 苍蝇声绕屋:表现出环境的嘈杂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作品多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豪放,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该诗作是在辛弃疾与吴克明的诗词往来中产生,吴克明的诗作引发了辛弃疾的共鸣,诗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身世的自省与谦卑。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友人的敬意。诗的开头便以“彼茁江汉姿”引入,描绘出江汉水域的春日生机,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他以自谦的方式表达了对美食的渴望和对自己身份的反思,展现出他作为“野人”的无奈与谦卑。

“君诗穷草木,命骚可奴仆”一句,表达了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赞美,同时也显示出他愿意以自己的才华为对方服务的谦卑心态。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辛弃疾的自我认知,也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互相欣赏与谦让的风气。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物象的描写,展现了辛弃疾对竹子的偏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拒绝,显示出他追求清雅高洁的志趣。而“欲烹无鱼来”则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虽然心中有理想,但现实却无法实现,最终只能听任苍蝇的嗡嗡声在耳边徘徊。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透出一份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彼茁江汉姿:描写春天的生机,突出环境的美好。
  2. 当春风露足:春风拂面,生动地描绘出春日的气息。
  3. 美芹或以献:表达了对美食的渴望。
  4. 深愧野人腹:自谦,承认自己地位低微。
  5. 君诗穷草木:赞美对方的诗才。
  6. 命骚可奴仆:愿意为对方的诗歌服务,表明对友人的尊重。
  7. 更怜无俗韵:表达对自己缺乏世俗韵味的遗憾。
  8. 爱竹不爱肉:强调对高雅的追求。
  9. 渠侬如石鼎:比喻对方的沉稳、内敛。
  10. 欲烹无鱼来:表达无奈的心情,想有所作为却缺乏条件。
  11. 苍蝇声绕屋:环境嘈杂,暗示一种无奈与生活的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对方比作“石鼎”,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写强化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及对高雅生活的向往,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美芹: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
  • :象征着高洁与清雅。
  • 石鼎:象征着稳重与深沉。
  • 苍蝇:象征着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辛弃疾的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 A. 自然景色
    • B. 对友人的赞美
    • C. 自我反省
    • D. 以上皆是
    • 答案:D
  2. 诗中“欲烹无鱼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渴望
    • B. 无奈
    • C. 喜悦
    • D. 愤怒
    • 答案:B
  3. 诗中对竹子的喜爱象征着什么?

    • A. 世俗生活
    • B. 高洁与清雅
    • C. 财富与权力
    • D. 愤世嫉俗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辛弃疾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二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辛弃疾更体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自省,而李白则表现出放浪形骸的洒脱态度。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