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辛弃疾
西风都是行人恨。
马头渐喜归期近。
试上小红楼,
飞鸿字字愁。
阑干闲倚处,
一带山无数。
不似远山横,
秋波相共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行人对西风的怨恨,感受到归期的愉悦。试着登上小红楼,看到飞鸿的字迹,字字都充满了愁绪。站在栏杆旁闲倚,眼前是无数的山景,与远处的山不一样,清澈的秋水与明亮的天空交相辉映。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风:指秋风,给行人带来思乡之情。
- 小红楼: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方或景点,象征着温馨与回忆。
- 飞鸿:指鸿雁,象征思念与离愁。
- 阑干:栏杆,站在这里观察四周的景色。
- 秋波:秋天的水波,清澈而明亮。
典故解析:
- “飞鸿字字愁”寓意鸿雁的书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一带山无数”反映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常见于古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情感。他在南宋时期的抗金斗争中表现出色,深受人民爱戴。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是在诗人思乡或思念友人的情境中写成,反映了他在经历战争与动荡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菩萨蛮》是辛弃疾的一首经典词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情感。词的开头以“西风都是行人恨”引入,勾勒出一种秋天的孤独感,表达了行人在西风中所感受到的离愁别绪。随着“马头渐喜归期近”的出现,情绪逐渐向愉悦转变,意味着归家的希望。
接着,词人提到“试上小红楼”,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温馨回忆的场景。这里的小红楼象征着温暖和亲切,仿佛是一个能够暂时忘却烦恼的地方。而“飞鸿字字愁”则再次引发对思念的感慨,鸿雁在古诗词中常常代表着书信与离愁,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无奈与愁苦。
随后,词人转向栏杆旁的景象,“阑干闲倚处,一带山无数”,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最后一句“不似远山横,秋波相共明”则是对整个景象的总结,表达了眼前的秋水与山景的和谐美好,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起伏,展现了辛弃疾对故土的眷恋及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都是行人恨:描写行人在西风中感受到的离愁,生动地传达了思乡的情绪。
- 马头渐喜归期近:暗示归家的希望逐渐增强,情感向快乐转折。
- 试上小红楼:引入小红楼的场景,象征温馨和美好的回忆。
- 飞鸿字字愁:鸿雁的字句中蕴含着浓厚的思念之情。
- 阑干闲倚处:描绘词人悠闲的姿态,享受眼前的美景。
- 一带山无数:展现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震撼之感。
- 不似远山横:表达眼前景色与远山的不同,展现多样的景致。
- 秋波相共明:结尾处以清澈的秋水总结,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鸿”比作思念的象征,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 对仗:如“阑干闲倚处,一带山无数”,工整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主题围绕思乡情与自然美,表现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传达出一种既孤独又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的萧瑟与思念。
- 小红楼:代表温暖与记忆,是心灵的归处。
- 飞鸿:象征离愁与思念,传递情感。
- 阑干:人们与自然的连接,象征静谧的时刻。
- 秋波:清澈而明亮的水波,寓意美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西风都是行人恨”中的“行人”指的是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乡
C. 愤怒
D. 忧伤 -
“飞鸿字字愁”中的“飞鸿”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离愁
C. 自由
D. 家乡 -
词中提到的“小红楼”主要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温馨的回忆
C. 自然的美
D. 生命的无常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 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悟,相似的情感表达。
诗词对比:
辛弃疾的《菩萨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思乡情怀的感慨,但辛弃疾更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李清照则突显柔美的情感与内心的忧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菩萨蛮》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