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 春水,用玉田韵》
时间: 2025-01-11 08:39: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浦 春水(用玉田韵)
十里暖云烘,趁晴烟,放鸭人来侵晓。
一碧净无尘,东风软,已遣游丝先扫。
垂杨影里,钓钩挂出筠竿小。
有女浣纱偏耐坐,茵衬渔矶芳草。
几篙新涨粼粼,指红桥雁齿,前痕没了。
正喜报方生,双双鲤知有天涯书到。
绿波渺渺。渔郎去后桃源悄。
遮莫重来寻旧路,流尽落花多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暖和的云彩在十里之外漂浮,放鸭的人在清晨时分来到河边。河水清澈无污染,春风轻柔,游丝似的细雨已经开始飘洒。垂柳的倒影中,钓鱼的渔具轻轻挂在细竹竿上。岸边有一个女子在浣纱,神情安详,草地上铺着柔软的茵草。几只小船在水面轻轻荡漾,指着红桥的雁阵,之前的痕迹已经消失。正是欢喜之时,双双鲤鱼似乎知道远方有书信送达。水波荡漾,渔郎离去后,桃源的宁静难以寻觅。怎能再次找到那条旧路,已经流尽了多少落花。
注释
- 暖云:温暖的云彩。
- 趁晴烟:趁着晴天的烟雾。
- 渔矶:渔夫垂钓的地方。
- 茵:草地,柔软的草。
- 新涨:新涨起的水面。
- 天涯书到:远方的书信寄到。
- 桃源:传说中的理想境地,象征宁静和安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殷秉玑(生卒年不详),字东星,号渔隐,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其作品常以细腻的笔触呈现生活的美好,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寄情于自然,通过描写春水的清澈和渔村的宁静,表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南浦 春水》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诗中开篇便以“十里暖云烘”引入,暖云和清晨的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温暖、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清澈的水面和轻柔的春风,仿佛让人置身于春日的河畔,感受到微风拂面,心旷神怡。
“垂杨影里,钓钩挂出筠竿小”,这一句生动描绘了钓鱼的闲适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女浣纱的形象增添了生活气息,展现了女性的温柔与坚韧。随着新涨的水波,双双鲤鱼似乎在诉说着远方的消息,暗示着生活中的希望与期待。
最后,诗人提到“遮莫重来寻旧路,流尽落花多少”,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生活哲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里暖云烘:描写春天的温暖和美丽的云彩,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 趁晴烟:在阳光明媚的清晨,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一碧净无尘:水面清澈透明,象征纯净。
- 东风软:春风温柔,给人以舒适感。
- 垂杨影里:柳树的影子,增加了自然的色彩。
- 钓钩挂出筠竿小: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钓鱼的场景。
- 有女浣纱偏耐坐:女子浣纱的宁静,展现了生活的惬意。
- 几篙新涨粼粼:水面的波光粼粼,表现出春水的活力。
- 指红桥雁齿,前痕没了:雁阵飞过,之前的痕迹消失,象征时光的流逝。
- 正喜报方生:暗示生活中新的希望和惊喜。
- 双双鲤知有天涯书到:双鱼似乎预示着远方的消息,充满期待。
- 绿波渺渺:水波渺小,暗示生活的无常。
- 渔郎去后桃源悄:渔郎离去后的宁静,感叹生活的孤独。
- 遮莫重来寻旧路:对往昔的怀念与追寻的无奈。
- 流尽落花多少:流逝的时间与事物,充满了哲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双双鲤知有天涯书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鲤知有天涯书到”赋予鱼以情感,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美好回忆的追寻。诗人以自然为背景,寄托了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和对人情世态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暖云:象征温暖、希望,春天的到来。
- 清水:象征纯净、清新,代表生活的本质。
- 垂杨:代表柔美、生命,春天的生机。
- 浣纱女子:象征温柔、家庭生活。
- 鲤鱼:象征希望、未来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
诗中“垂杨影里”中的“垂杨”指的是什么?
A. 柳树
B. 桃树
C. 梅树
D. 梧桐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哀愁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殷秉玑的《南浦 春水》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生活的细节,而白居易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离别的感慨和人生的哲思。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寄情于春水,后者则在草原的广阔中寻找哲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