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可称居士,颓然已放翁。
诗惟标脚气,文不愈头风。
雄任来嘲客,褒无待约僮。
鸡毛三寸笔,何事反匆匆。
白话文翻译:
这段话不能称作居士,已经颓废得像个放翁。
诗只是标志着我的气息,文章终究无法摆脱我那无能的状态。
虽然有英俊之人来嘲笑我,赞美也不需要仆人来请托。
我用三寸长的鸡毛笔,何必如此匆忙呢?
注释:
- 居士:指有道德修养的人,通常指文人或隐士。
- 放翁:指放荡不羁的老者,暗指生活潦倒的诗人。
- 脚气:诗中意指诗的气息或风格。
- 头风:指写文章时的困难或困扰。
- 雄任:指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 嘲客:指来嘲笑的客人。
- 褒:称赞、赞美。
- 约僮:指请仆人或侍者。
- 鸡毛三寸笔:形容笔短而轻的笔,暗指写作工具。
- 匆匆:匆忙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曾亮,清代诗人,号白石,生于乾隆年间,以诗风清新、个性独特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状,常有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戏书》创作于梅曾亮晚年时期,诗中流露出对自己创作状态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世俗的看法与个人的处境。
诗歌鉴赏:
《戏书》是梅曾亮对自身创作状态的自嘲与反思。诗中充满了对社会风气和个人处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篇即自我否定,表明自己已无法达到“居士”的境界,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谦逊,也暗含对自身创作的失落感。接着,诗人指出,自己的诗作虽有气息,却无法摆脱困扰,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挣扎。
在嘲笑与赞美的对比中,诗人表达了对外界评价的漠然,强调自己不需要他人的认可与赞美,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最后提到“鸡毛三寸笔”,用轻巧的笔来写作,暗示创作的随意与无拘束,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整首诗通过质朴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可称居士:自谦,表示自己并不配称为有德之士。
- 颓然已放翁: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状态的无奈,已如年老的放翁。
- 诗惟标脚气:表明诗的创作只是表面,无法深入。
- 文不愈头风:写作的困难依然存在,无法克服。
- 雄任来嘲客:有才华之人对自己进行嘲讽。
- 褒无待约僮:不需要他人来请托自己的赞美。
- 鸡毛三寸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工具与态度。
- 何事反匆匆:反问为何还要如此匆忙,显示内心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颓废的放翁,形象深刻。
- 对比:嘲笑与赞美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复杂。
- 反问:通过反问加深了对时间和创作状态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梅曾亮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创作的反思,表现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居士:象征高洁的道德追求。
- 放翁:象征颓废与无奈。
- 鸡毛三寸笔:象征创作的随意与轻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未可称居士”中“居士”指的是: A. 有德之士
B. 普通人
C. 隐士
D. 文人 -
诗中提到的“放翁”意指: A. 年轻有为的人
B. 失落潦倒的老者
C. 诗歌的创作者
D. 社交场合的客人 -
“鸡毛三寸笔”暗示了: A. 笔的轻便
B. 写作的急迫
C. 诗人的无能
D. 生活的繁琐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梅曾亮的《戏书》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梅曾亮则是对个人创作状态的反思。两者的情感基调虽有不同,但都渗透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梅曾亮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梅曾亮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