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涧歇 暨阳秋城晚眺》
时间: 2025-01-22 17:17:44意思解释
过涧歇 暨阳秋城晚眺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坏堞颓关暮烟积。悄乎无人,祇闻江声千尺。混茫极。恍见水仙海妾,采月金鳌脊。吾长啸泉底,恐惊织绡客。春申遗垒在,古戍吹笳,乱洲伐荻。碎把阑干拍。沙草无情,不管兴亡,朝朝暮暮,西风只送巴船笛。
白话文翻译:
残破的城墙上,傍晚的烟雾弥漫。静悄悄无人,只有江水的声音传来,似乎有千尺之深。四周迷蒙不清,恍惚中见到水仙和海妾,正采摘月光洒在金色的龟背上。我在泉水底长啸,恐怕惊动了织绡的客人。春申的历史遗迹仍在,古老的哨音在吹响,杂乱的洲岛上有人采荻。碎碎的拍打着栏杆,沙草无情,根本不在乎兴亡,朝朝暮暮,西风只送来巴船的笛声。
注释:
- 坏堞:破败的城墙。
- 颓关:衰败的关隘。
- 江声千尺:江水的声音深远如千尺。
- 水仙海妾:传说中的水仙与海妾,象征美丽的女子。
- 采月金鳌脊:采摘月光洒在金龟背上。
- 春申遗垒:指春申君的遗迹。
- 古戍:古老的防御工事。
- 吹笳:古代乐器的音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34—1711),字仲明,号渔山,晚号渔叟,清代诗人,著有《渔山诗集》。他以清丽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诗作常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抒情。在秋季黄昏时分,诗人登高远眺,勾起对往昔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本诗写于秋天的黄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孤寂与沉思的情感。开篇“坏堞颓关暮烟积”,即以破败的城墙和暮色中的烟雾设定了忧伤的基调。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通过江水的声音、迷蒙的景象和古老的遗迹,描绘出一种时光流逝、历史残存的意境。
诗中“恍见水仙海妾,采月金鳌脊”,则引入了神话传说的元素,增添了诗的神秘感与美感;而“吾长啸泉底,恐惊织绡客”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与感慨,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最后,诗人以“沙草无情,不管兴亡”总结,深刻反映了对历史沧桑的无奈与对现实的淡然。整首诗在意象丰富、情感细腻之间,流露出一种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坏堞颓关暮烟积:描绘了破败的城墙与傍晚的烟雾,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 悄乎无人,祇闻江声千尺:寂静无人的环境,只有遥远的江水声响,突显孤独感。
- 混茫极:周围的景象模糊不清,表现出一种迷惘。
- 恍见水仙海妾:幻影般的美丽女子,给景象增添了浪漫色彩。
- 吾长啸泉底,恐惊织绡客:自我抒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保护。
- 春申遗垒在,古戍吹笳:历史的遗迹依然存在,古老的乐音回荡,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沙草无情,不管兴亡:自然的无情与历史的无奈,传达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声比作千尺深,增强了声音的神秘感。
- 拟人:沙草被赋予了“无情”的特点,表现出人与自然的隔阂。
- 对仗:如“春申遗垒在,古戍吹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历史遗迹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坏堞:象征历史的沧桑与衰败。
- 江声: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水仙海妾:象征美好与幻想。
- 春申遗垒:历史的印记,反映人类的兴衰。
- 西风与巴船笛:象征着孤独的旅程与无尽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坏堞”指的是?
- A. 完整的城墙
- B. 破败的城墙
- C. 新建的关隘
- D. 高耸的山峰
-
“沙草无情”中的“无情”指的是?
- A. 对兴亡的漠然
- B. 对人类的关心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历史的缅怀
-
诗中提到的“水仙海妾”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历史的遗迹
- C. 人生的无常
- D. 孤独的旅程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豪放与壮丽。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与对人事的深思,情感更为细腻温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评论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