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娟篇》

时间: 2024-10-04 22:11:11

花婵娟,泛春泉。

竹婵娟,笼晓烟。

妓婵娟,不长妍。

月婵娟,真可怜。

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汉宫承宠不多时,飞燕婕妤相妒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婵娟篇
作者: 孟郊〔唐代〕

花婵娟,泛春泉。
竹婵娟,笼晓烟。
妓婵娟,不长妍。
月婵娟,真可怜。
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
汉宫承宠不多时,飞燕婕妤相妒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四种“婵娟”,即优雅、美丽的意象:花的婵娟在春水上摇曳,竹的婵娟笼罩在清晨的烟雾中,妓女的婵娟却难以长久保持美丽,而月亮的婵娟则令人心疼。接着,诗人提到月亮女神嫦娥在夜半时分与太一(太阳)相会,人间本无灵匹可与之相配。汉宫中获得宠爱的女子并不长久,飞燕和婉约的嫔妃们相互嫉妒。

注释:

  • 婵娟:形容女子的美好和风姿,常用来形容月亮的柔美。
  • 泛春泉:春天的泉水轻轻荡漾。
  • 笼晓烟:晨曦中的烟雾笼罩着竹子。
  • :指妓女,常常是美丽但命运多舛的角色。
  • 姮娥:嫦娥,月亮女神,传说中的美丽女子。
  • 太一:古代神话中代表太阳的神。
  • 飞燕:指汉朝的王皇后,因其美丽而受到妒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冷泉,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质朴、情感真挚著称,尤其以咏怀诗和社会题材诗著称。孟郊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失败,晚年才得以入仕,这种经历使他的诗歌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婵娟篇》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中反映了美的易逝与嫉妒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女子命运的同情和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

诗歌鉴赏:

《婵娟篇》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思的诗作,以“婵娟”这一意象为线索,串联起四种不同的美好,却又暗藏悲剧的存在。开篇描绘花、竹、妓女和月亮四种“婵娟”,分别代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生之美和神秘之美,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渴望。特别是“妓婵娟,不长妍”一句,深刻揭示了美丽背后的无奈与短暂,体现了孟郊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随着诗歌的深入,嫦娥与太一的描绘则引发对孤独与嫉妒的思考。嫦娥作为月神,与太阳的太一相会,象征着人间美好与永恒的追求,但诗人却感叹人间没有与之相匹的灵魂,突显了人类情感的孤独与渴望。最后提到汉宫中的嫉妒,更是将诗歌推向高潮,反映了历史上美丽与权力的相互关系,以及女性在权力游戏中的脆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及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孟郊对人生、爱情和美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哲学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婵娟,泛春泉:描绘春天的花朵在泉水上轻轻荡漾,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2. 竹婵娟,笼晓烟:竹子在晨雾中显得格外清幽,体现一种淡雅之美。
  3. 妓婵娟,不长妍:妓女的美丽是短暂的,暗示了她们的命运多舛。
  4. 月婵娟,真可怜:月亮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怜悯,反映了孤独的境遇。
  5. 夜半姮娥朝太一:提及嫦娥与太阳的相会,象征着绝世的孤独与渴望。
  6. 人间本自无灵匹:强调人间没有能与之匹敌的灵魂,凸显人类情感的孤独。
  7. 汉宫承宠不多时:指汉代宫廷中宠幸的女子命运多舛,隐含对权力与美貌的批评。
  8. 飞燕婕妤相妒嫉:指汉朝的嫉妒与争宠,展现了女性在权力中心的竞争与不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婵娟”作为美的象征,表达女性的美丽与脆弱。
  • 拟人:将月亮和春泉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美的短暂性与人生的无常,借助“婵娟”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对人类孤独的深刻思考。通过描写自然与人事,展现了美与权力、嫉妒与孤独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代表清雅与高洁。
  • 妓女:反映社会的悲剧与女性的命运。
  • 月亮:象征孤独与美的永恒。

每个意象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承载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孟郊的《婵娟篇》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 A. 花、竹、妓女、月亮
    • B. 风、雨、雪、雷
    • C. 山、水、云、天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嫦娥与____相会,象征着孤独与渴望。

  3.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对/错)

答案

  1. A
  2. 太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下独酌》 - 李白
  • 《红楼梦诗词》 - 曹雪芹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孟郊的《婵娟篇》更侧重于对女性命运的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对月亮的向往。两者均以月亮为意象,但情感基调与社会背景各有不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