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竹》

时间: 2025-01-10 19:22:39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画竹
郑燮 〔清代〕
秋风昨夜渡潇湘,
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
挺然相斗一千场。

白话文翻译:

昨夜的秋风吹过潇湘河,
它在石间穿林,肆意狂妄。
唯有竹子毫不畏惧,
在风中坚定地斗争了千场。

注释:

  • 潇湘:指潇水与湘水,是湖南地区的河流,常用来代指此地的自然风光。
  • 触石穿林:形容风势猛烈,像是穿过树林、撞击岩石一般。
  • 竹枝:指竹子,诗中用竹子作为象征,表现坚韧不拔的品性。
  • 相斗:指与风斗争,表现出竹子的傲然姿态。

典故解析:

诗中的竹子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常常出现在中国古诗词中。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君子之象,代表着高洁、坚韧和品德。诗人通过描绘竹子在狂风中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以画竹著称,作品多表现竹子的刚劲与清雅,体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郑燮的创作高峰期,诗人以竹子为题材,寓意坚韧不拔的精神,反映了他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态度。

诗歌鉴赏:

郑燮的《题画竹》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画出秋风中的竹子形象,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质。诗的开头描绘了昨夜秋风的狂猛,设定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在自然的狂暴面前,唯有竹子能够从容应对。竹子的形象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坚韧、勇敢和不屈的精神。通过“挺然相斗一千场”,诗人强调了竹子在风暴中屹立不倒的决心,仿佛在说,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内心的坚韧与勇气是抵御一切的力量。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尤为重要,郑燮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挑战的积极态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风昨夜渡潇湘:描绘了昨夜秋风的情景,暗示着自然的力量。
  2. 触石穿林惯作狂:展现秋风的猛烈,以及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 惟有竹枝浑不怕:转折句,强调竹子在风中毫不畏惧的姿态。
  4. 挺然相斗一千场:表明竹子有着坚韧的斗志,象征着不屈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拟人:竹子被赋予了“斗争”的能力,表现出其坚韧的性格。
  • 对仗:如“触石穿林”与“浑不怕”,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比喻:将竹子比作勇敢的斗士,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竹子在狂风中依然挺立,象征着在生活中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和勇气,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勇敢面对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变化与挑战。
  • 竹子: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潇湘:代表自然美景,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南
    • B. 江苏
    • C. 四川
    • D. 广东
  2. 诗中竹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美丽
    • B. 软弱
    • C. 坚韧
    • D. 短暂
  3. 诗中“挺然相斗一千场”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 A. 退缩
    • B. 勇敢
    • C. 无所事事
    • D. 怀疑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描绘了自然力量对人类的影响,但更多地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悲哀。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人生的豪放与自信,虽在主题上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郑燮研究》
  • 《古诗词的意象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