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其三》 作者: 朱祖谋 〔清代〕
看山觅句西湖好,小艓中流。
水枕花帱。无数风光点笔收。
暝摇一叶苍茫去,浴鹄湾头。
蝉语弦秋。何处诗人黄篾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西湖美景中寻找写作灵感的情景。诗人乘坐小舟在水中游荡,水波轻轻摇晃着船舱,花影摇曳,仿佛无数的美景都能成为笔下的题材。在黄昏时分,船轻轻摇曳,渐渐驶向苍茫的远方,经过浴鹄湾,听到秋蝉在奏响音乐。此时,诗人不禁思念起那位曾在黄篾楼吟咏的诗人。
注释:
- 艓:小船。
- 水枕:水面仿佛是枕头一样,形容静谧的状态。
- 花帱:花影摇曳的样子。
- 蝉语:蝉鸣的声音。
- 黄篾楼:指的是一座与诗人有关的楼阁,象征着诗人情怀与记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祖谋,清代诗人,以其清新优雅的诗风著称。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流传甚广,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文人们常通过诗歌抒发情感,寻求心灵的寄托和自然的宁静。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三》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和人文情怀的词作。诗人在优美的西湖环境中,描绘了寻求灵感的过程。通过小舟的摇曳,水面与花影的交错,诗人展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在黄昏的氛围中,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秋天的来临,蝉声响起,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孤寂与思念。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过往诗人情怀的追忆。整首词通过景物的描写,传递了诗人在静谧中沉思的心境,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历史之间深邃的联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看山觅句西湖好:在西湖边观察山水,寻找写作的灵感。
- 小艓中流:在小船上漂流,感受水的流动。
- 水枕花帱:水面静谧,花影摇曳,形成一种宁静的氛围。
- 无数风光点笔收:无数美景在心中留下印象,成为创作的素材。
- 暝摇一叶苍茫去:黄昏时分,船轻轻摇曳,渐渐驶向茫茫远方。
- 浴鹄湾头:经过浴鹄湾,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蝉语弦秋:秋天的蝉鸣声,增添了孤独感。
- 何处诗人黄篾楼:想起那位在黄篾楼吟咏的诗人,带有思念之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枕头,形象生动。
- 拟人:蝉声被赋予了“语”的特征,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如“水枕花帱”,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西湖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灵感的渴望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西湖:象征着美丽与灵感的源泉。
- 小舟:象征着诗人漂泊的心境。
- 蝉鸣:象征着孤独的心情和对秋天的感受。
- 黄篾楼:代表着诗人情感的寄托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湖”象征着什么?
- A. 历史
- B. 美丽与灵感
- C. 孤独
- D. 友谊
-
“小艓中流”中的“小艓”指的是什么?
- A. 小鸟
- B. 小船
- C. 小溪
- D. 小舟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好问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 比较朱祖谋的《采桑子 其三》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和哲理思考,但朱祖谋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苏轼则更具豪放与胸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了解清代诗人的创作特点与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