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闺情》

时间: 2025-01-11 02:58:05

流苏晓控人初起,杏脸明霞。

云鬓堆鸦。

浅淡双眉细又斜。

庭前芳景知何似,梅尚含葩。

草渐抽芽。

一线春风投碧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徐燮的《采桑子 闺情》

流苏晓控人初起,杏脸明霞。
云鬓堆鸦。浅淡双眉细又斜。
庭前芳景知何似,梅尚含葩。
草渐抽芽。一线春风投碧纱。

白话文翻译:

清晨,流苏垂下,刚刚起床的人,脸上泛着杏色的光辉,像晨霞一样美丽。
她的头发如乌鸦一样堆叠,细眉轻轻弯曲,显得温柔而娇媚。
庭前的花草景色与什么相似呢?梅花刚刚含苞待放,
草也开始抽出嫩芽。春风轻轻拂过,透过碧色的纱窗,传递着春的气息。

注释:

  • 流苏: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柔美的女子形态。
  • 杏脸:形容女子面色红润,像杏子一样。
  • 云鬓:形容女子的发型,像云彩般柔和。
  • 浅淡双眉:形容女子眉毛细长且轻柔。
  • 芳景:美好的花草景象。
  • 梅尚含葩:梅花尚在含苞待放的状态。
  • 草渐抽芽:草木开始发芽,代表春天的来临。
  • 一线春风:形容春风的轻柔和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燮(1645-1715),字子长,号子静,清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尤其在《花间集》风格上有深厚造诣。他的作品常带有细腻的情感与优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

《采桑子 闺情》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欢欣与对美丽女子的赞美。在古代,词多用于表达情感,描绘生活,徐燮的这首词则将家庭生活与自然景色结合,表达出一种温柔而细腻的感情。

诗歌鉴赏:

《采桑子 闺情》是一首清新而富有诗意的词作,徐燮在其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女子的娇媚。词的开头通过“流苏晓控人初起”的描绘,展现出清晨的宁静与初醒的慵懒,给人一种温暖而亲近的感觉。接着用“杏脸明霞”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融入了自然的色彩,既具真实感又富有想象空间。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云鬓堆鸦”与“浅淡双眉细又斜”则突出了女子的气质与神韵,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她的柔美与温柔。整首词通过对庭前景象的描绘,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尤其是“草渐抽芽”,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的复苏与生命的蓬勃。

最后一句“一线春风投碧纱”则将情感与景象结合得更为紧密,春风轻拂,带来生命的气息,仿佛也在传递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柔美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充满了春日的温暖与浪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流苏晓控人初起:清晨的流苏垂下,正是人刚刚起床的时刻,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2. 杏脸明霞:女子的面容红润如杏,宛若晨霞,显得娇美。
  3. 云鬓堆鸦:她的发型如云彩般堆叠,形象优雅。
  4. 浅淡双眉细又斜: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增添了一份柔美。
  5. 庭前芳景知何似:对花园景色的感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6. 梅尚含葩:梅花还未完全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希望。
  7. 草渐抽芽:万物复苏,草木开始生长,体现春天的生机。
  8. 一线春风投碧纱:春风轻轻地透过窗纱,带来春天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面容比作杏子,形象生动。
  • 拟人:草木复苏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是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与女子的娇媚,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传递出一种温柔、浪漫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流苏:象征柔美与温柔的女子。
  2. 杏脸:象征青春与美丽。
  3. 梅花: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4. 春风:象征新生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春天
    • B. 美丽的女子
    • C. 以上皆是
    • D. 冬天
  2. “云鬓堆鸦”中的“云鬓”指的是什么?

    • A. 发型
    • B. 衣服
    • C. 眉毛
    • D. 眼睛
  3. “草渐抽芽”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生机勃勃的春天
    • B. 凋零的秋天
    • C. 寒冷的冬天
    • D. 灿烂的夏天

答案:

  1. C. 以上皆是
  2. A. 发型
  3. A. 生机勃勃的春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徐燮的《采桑子 闺情》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徐燮的词偏重于春天的描写和女子的美丽,而李清照的词则更着重于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感受。两者在风格上虽有不同,但同样体现出对生命美好的热爱。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徐燮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全集》